北京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201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7%。預計“十二五”時期能夠實現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同時為2020年實現兩個“翻一番”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二五”時期,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于2014年突破2萬億元,達到21330.8億元,是2010年的1.5倍。與此同時,全市人均GDP由2010年的10910美元提高至2014年的16278美元。
數說“十二五”首都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十二五”時期,全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連續跨越千億級大關,其中2011年突破3000億元,2014年更是突破4000億元。
2011-2014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4.4%,相當于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16.7%提高到2014年的18.9%。
與此同時,財政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不斷加大。2014年全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524.7億元,是2010年的1.7倍。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9%,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1.7%,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8%。
服務型經濟特征進一步鞏固
自2006年開始,北京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就在7成以上,2014年這一比重達到77.9%,較2010年提高2.4個百分點,服務型經濟特征得到進一步鞏固。在此大背景下,“十二五”時期全市服務業、工業內部結構繼續優化。
金融業成為服務業中第一大行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突出。“十二五”時期,金融業增加值超過批發零售業成為經濟占比最高的服務業行業。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888.4億元,占全市經濟的比重進一步提升至1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四成以上。
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科技服務等服務業所占比重進一步提高。今年以來,信息、科技服務業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態勢。1-3季度,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8%和13.1%。
高技術制造業、現代制造業成為帶動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2011-2014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均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成為帶動全市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
科技服務業助推首都經濟創新發展
科技服務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隨著各種創新要素不斷重組和對接,北京市科技服務業快速發展,新興業態大量涌現,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服務首都及全國工業化、信息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出滲透力強、服務半徑廣、市場潛力大等突出優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頒布的《國家科技服務業統計分類(2015)》測算,2014年北京市科技服務業增加值約為3635.6億元,占GDP的17%,“十二五”以來年均現價增速為8.8%。
單位數量穩步增長,吸納就業能力較強。“十二五”以來,北京市科技服務業單位數量穩步增長,對吸納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4年科技服務業規模以上法人單位7659家,“十二五”以來年均增長2.5%,高于第三產業年均增速2.2個百分點。(張婷)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