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訊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11月民生新供給制造業綜合指數(PMI)為42.4%,較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從趨勢上看指數持續處于榮枯線以下,且在連續兩月出現回升態勢后又出現下降,表明經濟下行壓力在小幅波動中持續存在。小微企業經營表現持續低迷,期待更多穩增長政策發力;大中型民營企業表現相對較好,代表了未來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方面;總體融資環境有所改善,穩增長貨幣政策效果有望隨后顯現。
財政部財科所原所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表示,總體看來,民新指數出現在連續兩個月回升之后又雙雙下滑,且其中多項結構性指標出現下降,表明當前我國經濟下行探底的過程尚未完成,且有新近下行因素加重跡象,期待調控部門加大穩增長措施的力度;但企業融資成本環境的改善,和非制造業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預期的持續改善,表明我國宏觀經濟中供給側的動力有一定釋放,結合已有管理當局加強“有效投資”和下調隔夜與七天常備借貸利率的信息,上月做出的我國經濟有望在今年底或稍晚實現這一輪下行的企穩的基本判斷仍可不變,時間節點的預測在概率上則可適當后移。
從企業總體經營指數分規模指標看,大中型企業高于小微型企業1.5個百分點,同時對照此前各月指標,可見大型企業的狀況要明顯好于中小微企業,后者需要相應政策的持續傾斜。
數據還顯示,11月企業資金周轉指數為40.8%,環比下降1.7個百分點;企業經營現金流指數為46.3%,較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企業總體融資情況指數為41%,在上月出現短暫回升后,本月環比下降1.0個百分點。以上都表明我國企業的資金狀況和現金流狀況持續承壓。但需要注意到的是總體融資成本指數相比上月降低了1.7個百分點,且銀行利率水平指數本月大幅下降了5.7個百分點,表明目前企業面臨的融資環境小有改善,對減小總體融資壓力將有所助益。
從企業盈利水平來看,11月,企業盈利指數為44.8%,較上月下降1.5個百分點。分規模看,大中型企業盈利指數為46.5%,小微型企業為43.8%。分所有制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為43.6%,民營企業為45.8%,外資企業為45%。大中型企業的盈利狀況始終略好于小微企業,而本月國有經濟的表現要弱于民營和外資,民營經濟的表現最好。由此可見,我國的大中型民營企業可能是目前下行經濟態勢中表現最好的一支力量。
此外,值得注意是的,企業投資意愿依舊偏弱,對未來預期改善不明顯。當月企業固定資產投資指數為46.6%,較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基本持平。但是對未來六個月,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預期指數僅為45.7%,低于對本月的判斷0.9個百分點,表明企業未來投資意愿持續偏弱。同時,對未來六個月,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40.0%,高于對本月的判斷1.3個百分點,但處于2014年9月有調查數據以來的最低水平,說明企業經營活動亟待提升活力。
對此,賈康稱:“企業融資成本環境的改善,和非制造業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預期的持續改善,表明我國宏觀經濟中供給側的動力有一定釋放,結合已有管理當局加強“有效投資”和下調隔夜與七天常備借貸利率的信息,上月做出的我國經濟有望在今年底或稍晚實現這一輪下行的企穩的基本判斷仍可不變,時間節點的預測在概率上則可適當后移。”(證券時報記者 張司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