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基金
4月以來,市場操作的難度似乎又升級了……
比如說上周五,潛伏在股吧、基金吧的發現,好多人嚷著要銷戶……
周一的A股走得也比較糾結,萬得全A低開高走翻綠,不斷震蕩,尾盤又拉升收漲0.01%,讓一眾基民的心情跟著上上下下。
當前的市場到底在擔心什么?A股還要磨底多久?接著看,帶你好好捋一捋。
觀察來、觀察去,隨著俄烏沖突的影響逐步散去,市場擔憂的主要就是以下幾點:降準幅度不及預期;疫情反復影響經濟;中美國債收益率倒掛。
我們不妨挨個分析~
01
降準
國常會定調后,降準如期而至。上周五央媽宣布:決定于4月2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釋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
公告一出,有看空的聲音響起,因為此次降準幅度為0.25%,低于常用的0.5%,似乎不及預期。
但事實上,降準的幅度可能沒有想象中重要,這并不是影響當前市場的核心問題。
中信建投證券表示,當前的市場并不缺乏流動性,實體融資需求的不振才是更為巨大的挑戰。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央行并未大幅降準,也沒有使用降息。
采用小幅降準一方面是對國常會精神的落實,另一方面也是發出信號:
當前仍處于寬松周期,未來將有多種政策配合發力;不搞大水漫灌,兼顧內外平衡,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
但是,市場此前已經計入較高寬松預期,短期內可能也會面臨一定的挑戰和壓力。(來源:中信建投證券)
不過,從歷史情況來看,雖然降準實施后首個交易日市場漲跌互現,沒有明顯的規律↓↓↓
但如果把觀測周期拉長至10個交易日甚至更長,主要指數均以上漲為主,說明降準實施對市場整體的影響是正向且緩釋的。其中,創業板指和國證2000等中小盤指數表現相對占優。
02
疫情&經濟
由于近期疫情的發展有些超預期,有悲觀的觀點認為疫情會使得經濟受到負面影響,進而對股市造成沖擊。
國家統計局今天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8%,總體符合預期,比2021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3%。多項指標超預期,國民經濟繼續恢復,開局總體平穩。
(來源:Wind)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表示:
3月份以來世界局勢復雜演變,國內疫情影響持續,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部分主要指標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持續恢復態勢沒有改變,發展潛力大、韌性足、空間廣的特點也沒有改變,完全有能力、有條件戰勝困難挑戰,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來源:Wind新聞)
客觀來說,當前疫情形勢仍然嚴峻,會在一定程度上拖累經濟增長。但是,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既然國內經濟定調了5.5%的增長目標,“穩增長”意圖明確,在我國保持“動態清零”政策的情況下,或將引導政策面加大“穩增長”支持力度。
預計二季度政策會進一步加碼,部分措施將會前置性提前落地,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經濟下行風險將會得到有效對沖。
好消息也在不斷傳來,今天的市場也走出了一輪明顯的以半導體和汽車零部件領軍的“復工復產”、“疫情修復”行情。
4月16日,上海市經信委發布《上海市工業企業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公布了第一批重點企業“白名單”,其中包括66家半導體公司。
多家汽車企業也在積極籌備復工復產。比如說,上汽集團表示,將于18日啟動復工復產壓力測試。特斯拉在上海臨港的超級工廠以及寧德時代上海臨港基地,也將按照政府的要求積極抗疫和安排各項工作。另外,吉林省也在全力推動紅旗品牌47家核心配套企業同步復工復產,其他主機廠已提前做好復工準備,將分批有序復產。(來源:上海證券報,以上不構成個股推薦)
中信證券認為,上海疫情拐點將至,預計社會面清零將逐步實現;此輪疫情嚴重拖累經濟,上半年增長回到目標水平困難較大,很快預計二季度擴大投資相關政將策加力提速,供應鏈疏導和消費刺激并舉;由于疫情原因中期修復行情有所延后,但穩增長行情將更加明確和持久。(來源:中信證券)
03
中美利差
在之前的推文中說過,本次中美利差倒掛本質上是中美貨幣政策的錯位導致的。
當前美國面臨的形勢是,經濟逐步復蘇的同時面臨40年未有的嚴重通貨膨脹,所以美國需要加息抑制通脹。而我國經濟領先全球率先從疫情中復蘇,增速見頂回落后當前下行壓力較大,有待“穩增長”政策發力,貨幣政策強調“以我為主”,目前處于偏寬松周期。
最后的結果就是,美債收益率在加息和通脹的影響下加速上漲,與我國國債的收益率利差縮小甚至出現倒掛。但考慮通脹后的中美實際利差仍寬,人民幣資產相對美元仍具較大吸引力,未必會造匯率的大幅波動或資金的大幅流出。
海通證券也通過回測發現,歷史上中美利差對A股外資的擾動明顯較小,相關系數的平均值均接近0%,即拉長時間來看中美利差對北上資金的影響其實微乎其微。
此外,中美利差收窄的確會對于我國貨幣政策操作的形式和寬松的幅度形成一定制約,但并不會制約我國的貨幣政策寬松的方向,包括降準也是一次明確的大方向上的表態。
事實上,對A股中期走勢影響更大的是國內的貨幣政策以及A股自身的趨勢狀態。
考慮到當前的經濟環境和疫情影響,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流動性環境大概率不會變差,而且滬深300指數已經經過了1年多的調整,即便中美10年國債收益差開始掉頭向上抬升,也不太可能給A股帶來太大的調整壓力,A股也有望在信心平復后走出自己的節奏。(來源:華夏基金,海通證券,安信證券)
A股還要“磨底”多久呢?
其實對比05年以來4輪滬深300漲跌周期,本次滬深300調整的時間和空間均已較為充分。
客觀來說,“政策底”到“市場底”的時間難以精準預判,而底部是一個區間,追求在“最低點”抄底也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未來一個月是關鍵觀察期,市場或將迎來確認筑底完成的條件。關于上海疫情、封控與復工、4月底政治局會議對后續經濟政策的定調、全球通脹情況和加息預期等一系列問題也是未來重要觀察點。而在這些因素明朗或改善前,市場面臨挑戰與壓力,投資者宜謹慎對待,觀察等待。(來源:中信建投)
但非常明確的一點是,在市場超跌的“底部區間”割肉,肯定是不明智的。
有機構曾經統計過,如果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超過15%的回調后買入并持有:
持有一年正收益概率就超過70%;
當持有3年時,正收益概率就接近90%,平均收益率也超過40%;
當持有5年時,正收益率概率就接近100%,持有平均收益也接近80%。
信心不滅,絕處也可逢生。市場不會只漲不跌,也絕不可能只跌不漲。面對暴跌,不妨放下焦躁的心態,不妨忘掉凈值、虧損、盈利等,不妨做好“養精蓄銳”的打算,低位慢慢收集高性價比的籌碼,切莫沖動操作。
對投資者來說,在大跌來臨時,滿倉也許是悲慘的,但空倉也并非最幸運的。因為行情往往是在絕望中迎來爆發,大家看看前段時間的港股互聯網也會明白,與大跌相鄰的,時常就是暴漲,倒在黎明前,才是最心碎的。
兩者綜合一下,持有部分籌碼才是相對更好的應對方法。不空倉、不滿倉,等待市場先生出價。
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讓我們緊密跟蹤市場,保持冷靜思考,反彈時能跟上大盤有收益、繼續下跌也有錢補倉攤薄成本。在反轉來臨后,才能夠第一時間緊跟趨勢、把握機會。
正如那句經典所說:“閃電劈下來的時候,你最好在場。”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