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曦文
3月8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會議開始前舉行“代表通道”采訪活動,邀請部分全國人大代表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采訪。勇于奉獻、自強不息、精益求精……在這場40分鐘的“代表通道”中,他們分享了一個個奮斗者在新時代書寫的動人故事。
為抗疫做出貢獻的都是最可愛的人
“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首先亮相。他回憶起了2020年那場“驚心動魄”的抗疫之戰。
去年,張伯禮在武漢疫情最前線奮戰,與新冠病毒賽跑。
張伯禮說,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廣大醫務工作者舍生忘死,千方百計搶救每一個患者。“我感觸比較深的,是我們廣大年輕一代的醫務工作者在抗疫中的表現。”這批年輕人,占到了醫務人員隊伍的70%。
張伯禮坦言,他也曾一度擔心,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在關鍵時刻,這些孩子能不能頂得住。但是,他看到他們不怕犧牲,勇于奉獻,扛住這場抗疫的“大考”。
在張伯禮看來,救死扶傷是醫務人員的職責所在。“最讓我們感動的,是全國廣大老百姓。他們信任黨中央,有自覺的執行力和奉獻精神。”張伯禮講了兩個小故事。
剛到武漢的第一天,去接他的,是一輛私家車。司機是一個30多歲的企業家,來自黑龍江,自己駕車到武漢,成為一名抗疫志愿者。
“你這油錢誰出啊?”張伯禮問道。
“我自費。”司機說。
到了醫院,張伯禮向他表示感謝。司機說:“我們彼此彼此,國家有難匹夫有責。”
到了武漢,張伯禮要用中藥治療病人,需要大批中藥。于是,他向一個中藥企業負責人打電話求援,這次他不僅需要人家幫忙,要求還很苛刻。
“每天要煎幾萬副中藥,藥不能斷;需要至少供應幾個月;煎好了,要送到隔離點、方艙和定點醫院。而且,我們還沒有錢,誰能付這個錢,什么時候付,也不知道……”張伯禮說。
“企業負責人聽到后,毫不猶豫地說:‘你別說了,我都答應,為了救命,都可以’。”憶及往事,張伯禮哽咽了。
農民工轉型成長為“大國工匠”
“95后”全國人大代表、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項目質量管理員鄒彬,是來自建筑行業的基層代表,20歲便代表中國建筑工人在巴西獲得世界技能大賽優勝獎,實現了中國在砌筑項目上零的突破。
“我想到第一次在工地上學砌墻的時候,只要覺得不美觀就推倒重砌,引來工友笑話。現在想來,那就是我對‘工匠精神’的最初認識。”鄒彬說起自己參加大賽的感受。
“我讀書少,對幾何等知識理解有限,但為國出征,吃再多苦也不怕!”鄒彬覺得,參加世界大賽和做好本職工作一樣,要有十足的耐心追求極致,要有十足的韌性接受挑戰。
今年兩會,鄒彬帶來一份議案,建議推動農民工向新型產業技術工人轉型,干一行、愛一行,成長為大國工匠,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讓“工匠精神”為“中國制造”保駕護航
如何才能讓“大國工匠”為“中國制造”保駕護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紅旗工廠技術處外網維修工人齊嵩宇認為,要發揚“工匠精神”,把細節做到極致。
齊嵩宇介紹,中國一汽為了實現汽車的節能、安全、環保,應用了車身輕量化技術,成功研發了全鋁合金附著件,單件減輕了40%,打破了國外技術壁壘,成功應用在紅旗汽車的生產線上。
“技術創新無大小,只要有突破,就可以推動技術和產品質量提升。”齊嵩宇說,比如,汽車的車身由幾千個零件焊接而成,但是電子壓力焊在里面占比96%,而且這一工藝的漏焊和開焊問題是困擾全球汽車行業的重大技術難題。
他經過三千多次試驗,最終完成了電阻點焊工藝質量自動監控技術,解決了漏焊和開焊帶來的煩惱,填補了這一領域的國際空白,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設備運行的穩定性直接關乎產品質量,而且這是設備維修領域的世界性難題。齊嵩宇帶領團隊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成功研發了電力拖動機構遠程監控技術,實現了智能化監控。
2004年以來,齊嵩宇一共有33項發明專利,獲得了28項國家科技創新獎,被譽為“生產線上的發明家”。
“因為國家的強大,才使我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成長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齊嵩宇激動地說,“工匠精神”就是一種精益求精、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勇于創新的精神。
2015年,他被聘為吉林省長白山技能名師,每年帶二百多名學生,為培養更多的工匠而努力著。齊嵩宇說,希望國家出臺更多的政策,為我們開拓更大的創新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