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科克瑞克提出DNA雙螺旋結構,認為“生命是有序列的,可以數據化表達”。
1964年? 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首次分析了酵母的核苷酸序列。
1965年? 羅伯特·哈利耗時7年完成了丙氨酸的tRNA測序。
1977年? 鏈終止法測序技術和化學裂解法測序技術問世,前者能把長度只差一個核苷酸的單鏈DNA分子區分開,后者優勢在于,所測序列來自原DNA分子而不是酶促合成所產生的拷貝。
1979年? 科學家提出用電腦程序對測序結果的拼接進行處理,奠定了鳥槍法測序的理論基礎。
1983年? 美國科學家凱利·穆利斯發明了PCR技術,可利用擴增技術,對微量DNA進行測序。
1986年? 熒光標記測序法誕生,該方法利用4種熒光物質對DNA上4種小分子進行標記,發出的熒光被檢測系統識別后會翻譯成DNA序列。
1987年? 美國應用生物系統公司(ABI)推出第一臺商業化DNA測序儀ABI 370A。
1990年? 美國正式啟動“人類基因組計劃”,提出雙端鳥槍法測序技術。
1995年? ABI推出第一臺毛細管電泳測序儀Prism 310,該測序儀每天可以測量5000到15000個堿基對,成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重要設備。
1997年? Molecular Dynamics公司推出MegaBACE1000測序儀,該設備每天測序量可達到2.5萬到5萬個堿基對。
1998年? ABI推出毛細管測序儀Prism 3700,初步實現規模化測序,每天測序的堿基對數量達到5萬到10萬個。
2000年? 第一個商業化二代測序方法MPSS問世。
2005年? 羅氏收購并推出改進版的小型化二代測序儀,通過檢測熒光信號的有無和強弱來測定DNA序列。
2008年? Helicos公司推出第一臺單分子測序儀HeliScope,將單次測序的堿基對數量提高到21G—35G(G為10億)。
2011年? Illumina推出桌面型測序儀MiSeq系列,個人基因組測序降至4000美元。
2012年? Life Technologies推出基于半導體技術的臺式高通量測序儀。
2014年? 英國牛津納米孔技術公司推出一款采用納米孔測序技術的掌上測序儀MinION,單次可測量含15萬個堿基對的基因片段。
2017年? 華大智造推出MGISEQ-2000測序儀,具有小巧、精簡等特點,10小時即可自動完成樣本加載和測序。
2019年? 華大智造發布高精度基因組“676”標準,開啟了基因組測序“全高清”時代,將極大推動個性化醫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