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調查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教育類廣告發現,浮夸、虛假的情景劇式營銷數不勝數。高途課堂的一則廣告講述道,一位媽媽不給女兒報輔導班,反遭女兒逼問“人家都是北大清華的畢業的老師帶隊授課,你為什么不給我報。”
女兒逼問媽媽不給報班,這廣告在侮辱誰的智商?正如網友看后的吐槽,“這是什么獵奇心理,高考分數低就罵家長沒給報名,為了宣傳也不至于帶這樣的節奏吧。”也難怪有網友表示不敢相信,并發出“這真是給青少年看的廣告?”的疑問,這廣告確實醉了。看了這廣告,好像清北畢業的都去他們那兒當老師了。而且廣告中的孩子還那么沒禮貌,對家長摔摔打打、質問連連。估計孩子們別的沒學會,倒是學會了頂撞父母。
現在的青少年兒童再怎么早熟,也架不住虛假宣傳的輪番轟炸。“花49塊錢,只需不到一個月,孩子就能掌握數學157種速算方法,59個計算幾何應用題……”“現在是開發孩子思維能力的黃金期,錯過了就再也沒機會了!”“怎么會沒用,這個課可是北大名師帶隊教學。”……不得不說,這種“清北名師+低價速成”的教育類短視頻廣告標配難免讓人蠢蠢欲動。
浮夸的教育廣告不光蠱惑著青少年,還把家長裹挾在教育焦慮里。如采訪中的家長陸先生所言,“這些華而不實的廣告一看就比較虛假,我不會相信,但現在讓人焦慮的不是廣告本身,而是能否成為環境效應,如果我周邊的家長和孩子都相信了,都去參與了,那我就慌了。”而這些教育廣告利用的正是家長們的從眾心理,迎合家長們急躁的心態,不斷放大教育焦慮,進而達到快速選擇和付費的目的。套路更深的是,這些輔導班往往會選擇超前教育,讓家長以為孩子上了輔導班真的有效果。
這些輔導機構,以夸張的廣告為手段圈錢,嚴重背離了教育初衷。夸張的教育廣告不問教育質量和教育服務訴求,日益淪為徒有其表的“花架子”。激進的輔導機構不惜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和速成教育,只為營造有用的假象。它們才不管孩子是否會養成“討巧”心態,是否會輕視“獨立思考”和“努力堅持”的重要性,是否會誤導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所以,整治這些浮夸的教育廣告勢在必行。
整治浮夸的教育廣告需立足監督和治理兩個方面,從以下三點掐住其命門。一是加快立法,建立切實可行的針對教育類廣告管理的專門性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建立機構,在廣告監管部門中專門審查教育類廣告,從內容和密度上嚴格把控。三是全網聯動,拓寬投訴渠道,及時舉報和叫停虛假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