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楊夢帆)12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并舉行新聞發布會。交通運輸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交通領域加強交通扶貧規劃設計,持續加大投入力度,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堅決打贏交通扶貧脫貧攻堅戰。農村地區通公路、通客車、通郵政,讓6億農民“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
在回答本報記者關于我國交通運輸領域在圍繞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方面作的工作以及效果這一問題時,交通運輸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一共17項目標,其中第一項目標就是在全球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要致富先修路,我們始終把消除交通貧困作為消除貧困的“先手棋”。具體來講,首先堅持“四個優先”,扶貧項目優先安排,扶貧資金優先保障,扶貧工作優先對接,扶貧措施優先落實,以超常規的舉措和力度推進交通扶貧。
據悉,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共安排了車購稅資金超過1.46萬億元,支持貧困地區公路建設,帶動了全社會的投資超過5.13萬億元,新增資金、新增項目、新增舉措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十三五”期間,共安排車購稅資金2476億元,支持“三區三州”交通建設,約占到同期交通扶貧投入的30%,在共同努力下,貧困地區“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客車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和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一是解決了出行難,新改建農村公路208.6萬公里,其中貧困地區達到110萬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420.1萬公里,貧困地區新增了5.1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實現了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二是打通了大動脈,貧困地區的縣城基本實現了二級及以上公路的覆蓋,許多貧困縣通了高速公路,干支銜接的高等級內河航道網絡不斷完善,有些地方還通了鐵路、有了機場。三是暢通了微循環,實現了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全部通客車、通郵政,農村物流服務保障有力,網絡不斷健全。四是打通了致富路,交通帶動了特色產業、特色小鎮蓬勃發展,形成了“交通+特色農業+電商”“交通+文化+旅游”“交通+就業+公益崗位”三種模式,還有一些其他新模式,增強了貧困地區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