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3月1日訊(全媒體記者 龔雅麗 通訊員 曾愛求彭彬華)2月28日,在漣源市金石鎮江邊村,種糧大戶朱建兵開著旋耕機翻田,并對渠道進行清淤,為春耕做準備。“政府支持糧食生產的力度大,今年打算在去年種1000畝雙季稻的基礎上增加200畝。”朱建兵介紹。
漣源通過整治耕地拋荒、推進科技興糧、調整優化糧食結構等有力舉措,去年糧食播種總面積達到95.28萬畝、糧食總產達到40.1萬噸,超額完成年初既定目標任務。
今年,漣源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第一副組長的糧食生產工作領導小組,落實耕地保護“田長制”,確保拋荒耕地基本清零。按照《漣源市耕地拋荒治理三年行動方案》要求,落實“種地得補貼、不種地不補貼”政策,堅決杜絕一邊拿補貼,一邊拋荒現象。對農戶不愿意流轉、且上年度拋荒的耕地,由村級組織負責強制性流轉。
同時,漣源加速推進科技興糧,提高生產效益。全力以赴抓好早稻集中育秧,開展工廠化育秧,推廣普及產量高、抗性強、質量好的新品種、好品種。優化糧食結構,創新“稻-油”“稻-稻-油”等種植模式,鼓勵農戶選擇高檔優質稻、再生稻,組織開展好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主要農作物種植,實現雙季稻區主推品種覆蓋率達95%以上。
漣源還把創新體制機制作為確保全年糧食生產任務完成的重要舉措,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培植大戶,鼓勵和引導一些有種糧意愿的農民和專業組織,嘗試采取轉包、轉讓、互換等形式壯大生產規模。整合涉農資金,用于糧食生產和整治耕地拋荒。對雙季稻種植面積在3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按每畝450元的標準進行補貼。在一季稻區糧食生產重點村,對種植面積在30畝以上的糧食經營主體,按每畝100元的標準進行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