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恒豐銀行可謂是一波未平,余波又起。
近日,一位名為“蘇坡無悶”的作者在微信公眾號Super無悶(ID:supowumen5)發文爆料,稱自己“終于還是被恒豐銀行逼瘋了”,并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收到恒豐銀行下發的“違規事實告知書”。被裁員還要倒貼單位錢,該作者自稱為恒豐銀行總行員工。
該篇文章作者在評論區留言稱,“有人偷偷告訴我,恒豐銀行在讓員工舉報我這篇文章,另外領導們也都在找我談刪文;如果恒豐銀行再動用這種下作的手段,我就繼續深入寫,全方位多角度,附上更多證據,還會采訪那些被蹂躪過的員工,給恒豐多寫幾個系列,發微博,發知乎,然后我也學你們,抄送@銀保監會”。
員工的爆料,再次把恒豐銀行推向了風口浪尖上。
資產規模縮水超三千億
除上述員工爆料外,恒豐銀行年報問題依舊是大眾廣為關注的話題。
中國科技新聞網發現, 自2017年恒豐銀行原董事長蔡國華被調查后,恒豐銀行已連續兩年未能披露年報。
因不披露年報,恒豐銀行還遭到監管層的罰單。2017年4月,原銀監會公布的處罰信息顯示,恒豐銀行因“未在規定時間內披露年報信息”等18項原因被處以800萬元罰款。
如今,2019年報早已出爐。 不過,中國科技新聞網查詢恒豐銀行官網發現,其2017年和2018年年報仍然處于空缺狀態。
年報披露缺位之余,中國科技新聞網梳理發現,和數年前相比,恒豐銀行總營業收入與營業利潤均連年下滑。
數據顯示,2016至2019年,恒豐銀行總營業收入由313.85億元下滑至127.63億元,營業利潤由114.84億元下滑至虧損12.34億元。僅用4年時間,恒豐銀行總營業收入下滑近6成,營業利潤甚至出現虧損。
業績大幅下滑的同時,恒豐銀行總資產也出現縮水。
中國科技新聞網進一步梳理發現,恒豐銀行的總資產3年時間減少了近3000億元。2017-2019年,恒豐銀行的總資產由13289億元減少至10287.68億元,總資產連續2年呈現下滑趨勢。
需要說明的是,恒豐銀行總負債也隨總資產同向減少,由2017年的12592.00億元減少至2019年的9415.22億元,3年時間減少了3176.78億元。甚至在2018年,恒豐銀行一度出現股東權益為負的情形,彼時,其股東權益(凈資產)金額為-137.38億元。
凈資產轉負的背后,中國科技新聞網發現,恒豐銀行的兩位股東也已成為老賴。
企查查數據顯示,恒豐銀行的兩大股東蓬萊市蓬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瑞茂通供應鏈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失信被執行人。
兩個股東成為失信人,股東面臨的境遇是否會影響恒豐銀行正常經營?對此,中國科技新聞網致函恒豐銀行,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半價轉讓千億不良資產
相比股東問題,恒豐銀行的不良資產轉讓更引人注目。
2020年2月,山東諸城市人民法院公布一審判決,對恒豐銀行北京分行第一任行長邱野決定執行有期徒刑7年;而邱野被查是源于2016年的一筆不良貸款。
資料顯示,恒豐銀行在貸款方面出現問題并非孤例。在2020年1月的時候,山東東營經開區人民法院披露一起騙貸案件,東營市泰恩斯動力傳動設備有限公司騙取恒豐銀行貸款2400萬元未能歸還,僅在審理過程中退還2萬元。
往前追溯,2019年5月,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了一起刑事裁定書,嘉興華亮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徐某梁騙取恒豐銀行嘉興分行貸款1321.41萬元獲刑。
騙貸事件頻發,恒豐銀行的一起資產轉讓也引發了公眾質疑。
恒豐銀行2019年報披露,該行在當年進行金融資產轉讓并對部分資產進行了核銷,因轉讓和核銷形成可抵扣資產處置損失942.97億元可用于抵扣未來5年形成的應納稅所得額。
至于前述提及的金融資產轉讓,恒豐銀行也作出了披露。公開資料表明,2019年恒豐銀行與山東省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省資管”)簽訂資產轉讓合同。根據協議,恒豐銀行將1438.90億元的不良資產轉讓給山東資管,轉讓對價799.57億元,此次交易相當于打了5.5打折。
公開資料顯示,山東省資管成立于2014年12月,是一家從事山東省內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批量收購和處置業務的公司,持有恒豐銀行32.37%的股份,是該行的第二大股東。
事實上,得益于此次轉讓,恒豐銀行不良資產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雙雙大幅下滑。數據顯示,轉讓完成后的2019年末,恒豐銀行不良資產余額由2018年的1635.61億元減少至149.66億元,同比下降90.85%;其不良貸款率也由28.44%劇烈下滑至3.38%。
半價轉讓不良資產,似成為恒豐銀行壓住不良率的“救命稻草”,而這一轉讓價格依據,恒豐銀行并未在其2019年報中披露。
高管巨震后的恒豐銀行,能否重拾輝煌?對于當下業績縮水的恒豐銀行而言,這無疑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