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疫情沖擊,不少酒店紛紛開啟了低價“預售”模式,用堪稱“白菜價”的優惠來吸引消費者,以求回籠資金。隨著2020年步入最后一個月,不少消費者手里“囤”的酒店到了最后的使用期限、預售后遺癥也出現了:酒店爆滿,預訂不到客房、退款要扣手續費、預售房售罄、需加價升級房間……連日來,有媒體調查發現,臨近年底,扎堆兌換入住權限的現象并不少見,不少網紅酒店甚至“一房難求”。
看上去很美的低價預售房間,到了消費者使用的時候,卻面臨各種問題,導致消費者無法正常兌換,不免令人大失所望,酒店利用“低價預售”渡過難關,現在則有“過河拆橋”的嫌疑。
預售客房是酒店業的常規業務之一,消費者通過電話、網站、OTO平臺等方式,都可以根據需要提前預訂房間。目前,很多酒店無需提前支付房款、訂金,消費者只提供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即可在預訂的時間內入住,酒店也會按照規則,給消費者保留房間,超時則自動取消。在非旺季的情況下,一般提前預訂越早,房價優惠越大,酒店可以提前鎖定銷售,消費者則能夠提前預訂好房間,避免臨時找酒店不方便。
此次疫情期間酒店搞的“低價預售”,其初衷是減虧、抵消風險、刺激消費,所以采取“白菜價”來吸引消費者,基本上不掙錢。因此,在超低價的吸引下,酒店預售房間非常火爆,可也由此衍生出預訂擠兌、入住難問題,特別是周末、節假日期間,消費者兌換房間的成功率很低,猶如買彩票一般,則暴露出酒店的預售管理存在疏漏,令消費者利益受損,需要想辦法解決,而非推卸責任。
在某投訴平臺上,以“酒店預售”為關鍵詞的投訴就有60余件,投訴內容大部分集中在“預售券未使用不退款”“預售酒店以滿房名義加價”“雙十一訂的酒店,一開放預約就全滿房”“酒店不接受預售訂單”等共性問題上。顯然,在進入經濟復蘇階段后,商務交流恢復正常,酒店生意也開始回暖,客房空置率降低,下半年旅游旺季到來,預售期限即將到期等,形成了集中擠兌現象,“低價預售”房間的兌換問題隨之凸顯。
通常情況下,酒店對預售房間數量、旺季客流、可接受的預售兌換入住訂單數量,都應有精細的計算,如今發生的擠兌現象,實則是當初只顧回籠資金、沒有控制預售量造成的。因此,考慮到“低價預售”屬于疫情期間的特殊自救舉措,為避免消費者權益受損,酒店應與消費者協商,采取延期、錯峰、退款等方式解決。至于平臺收取的退款手續費,監管部門亦可介入,參照疫情時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政策,要求其采取免收手續費,為消費者無條件辦理退房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