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在真實社區設立“團長”,社區內的居民們提前下單,然后第二天到“團長”所在的地方自提貨物,貨物多是生鮮產品,價格通常比市面上便宜。
在社區團購的戰場上,互聯網巨頭們的腳步越來越快。不僅僅有阿里巴巴和騰訊分別投資的“十薈團”和“興盛優選”,其他互聯網公司也正試圖闖入這一賽道。
今年6月至今,從滴滴推出的“橙心優選”,到美團的“美團優選”,再到拼多多的“多多買菜”,甚至有媒體曝出京東和字節跳動也正欲加入分一杯羹。尤其是進入12月后,社區團購的大混戰更進入白熱化,幾乎每天都有全新的動態。每一個身在局中的人都清楚地知道這里面藏著一塊大蛋糕,但最后究竟誰能吃到?
在這一場大混戰中,“團長”無疑是關鍵中的關鍵。各家對“團長”的爭奪正愈演愈烈,甚至接受“團長”同時和多個平臺合作。也就是說:同一位“團長”,既可以帶團購買A平臺的產品,也可以帶團在B平臺下單。
表面上看,“團長”的確與多個平臺達成了合作,但是“團長”的團究竟屬于誰?
洶涌的資本
供應商:你背后是哪家在投資?
所謂的社區團購,是指在真實社區設立“團長”,社區內的居民們提前下單,然后第二天到“團長”所在的地方自提貨物,貨物多是生鮮產品,價格通常比市面上便宜。
對于互聯網巨頭們來說,在切入社區團購的賽道后,“團長”能快速地把人脈關系導入,帶來大量相對廉價的流量。
其實,早在2018年,社區團購就一度成為風口,但在疫情發生后,社區團購的潛力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互聯網巨頭們也紛紛“殺”入。
相對來說,布局較早的是阿里巴巴和騰訊。這兩者早在2019年就通過投資的方式,分別投了“十薈團”和“興盛優選”等。
在社區團購越來越火熱的當下,騰訊仍然保持著一貫的風格,給錢、不過多插手,但阿里巴巴卻已蠢蠢欲動。
有十薈團的內部人士向紅星資本局透露,12月12日,阿里巴巴會在淘寶APP正式上線“淘寶買菜”入口,其中裝入的就是十薈團。
除了提前布局的阿里巴巴和騰訊,在進入2020年后,美團、滴滴以及拼多多等也相繼殺入,就連京東和字節跳動也被媒體曝出正在籌備布局中。
其中,美團和滴滴的一把手都在內部喊出了口號。
據媒體報道,滴滴的CEO程維在內部稱“滴滴的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下市場第一名”;而美團的CEO王興把這列為頭號創業項目,還發話“這場仗一定要打贏”。
互聯網巨頭們迅速在社區團購的戰場上相撞,這讓供應商們的評判門檻也變高了。
老尹從2018年就接觸社區團購,他為這些平臺供應紅薯和土豆等農產品。
今年行業內的情況幾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偶爾有平臺找上門來,老尹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是——“你們有什么背景?誰投的啊?”
“因為前兩年我接觸過很多小平臺,它們的拿貨量很小,就100斤你也得給它送,很麻煩。我最開始琢磨著這些小平臺能慢慢起來,但它就是起不來,最后倒了很多。幸好沒欠賬。”老尹說。
不止是老尹關注這些,另一名供應商李某也告訴紅星資本局,對他們來說,平臺的投資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之背書,供應商最終關注的還是平臺壓不壓款、量大不大。
被爭搶的“團長”:
或成這一戰關鍵中的關鍵
十薈團的創始人陳郢曾算過一筆賬:拉新、營銷、履約的成本加起來,一般會占到銷售額的20%-40%,這導致生鮮電商企業很難賺錢。而在社區團購里,“團長”同時承擔了拉新、營銷和履約這三件事。
紅星資本局從多方了解到,多家平臺給予“團長”的傭金都是銷售額的10%左右,遇到特殊的品類會有所調整,比如牛奶的利潤薄,“團長”的傭金只有約銷售額的5%。
也就是說:原本應占銷售額20%-40%的成本,平臺借助“團長”的人脈,將之壓縮到10%左右。
在這一場大混戰中,“團長”無疑成為了關鍵中的關鍵。所有正在做社區團購的平臺幾乎都意識到:“團長”是這一戰中最重要的存在之一。“團長”越多,市場越大。
某平臺的商務拓展(BD)嬌嬌告訴紅星資本局,光她手上負責的這一大片區,僅12月2日一天,就有273個人通過線上培訓和考試成為新的“團長”。
嬌嬌稱,以前,“團長”在一個月內的銷售額不滿3000元,立刻就會被淘汰出局、關閉“團長”權限;但現在,她所工作的平臺已經暫時取消了淘汰機制,盡可能地增加“團長”的數量。
一條街多個“團長”
一個“團長”多個團
或許對于平臺來說,同時聯系一條街的多個人成為“團長”,最終優勝劣汰,是最省力的方法。
而紅星資本局在走訪中發現,大多數“團長”都至少身兼2個平臺的“團長”之職,甚至有的同時是4-5個平臺的“團長”。
瘋狂的地推: 同平臺兩位“團長”相隔18米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在成都市中心的老舊社區,多家平臺都進行了掃街式地推,他們多選擇經營多年的小店,將門店和老板發展為“自提點”和“團長”。
在一家小店門口,擺放著多多買菜的宣傳海報。
其中,如滴滴所謂的“不設上限的投入”,帶來的結果是最直觀的。
紅星資本局隨機查看了一條街道的情況,發現光這一條街上就有3家橙心優選的自提點,最近的兩位“團長”相隔只有18米,而且互相認識。
老郭告訴紅星資本局,橙心優選在這條街上第一個找的是他,“如果說只在我這里做,我可以把我的客戶群打開,現在一條街到處都是,我就不想做了,沒什么意思。”
時隔半個月,老郭說起這件事來仍有點惱怒。
在他的設想中,他和橙心優選本應是互利共贏。但是,地推的工作人員在他成為“團長”后,第二天又找了同一條街的其他人。因為這事,老郭不愿意做任何推廣,半個月過去,他的累計收益只有51塊。
或許對于平臺來說,同時聯系一條街的多個人成為“團長”,最終優勝劣汰,是最省力的方法,但也暴露出另一個難點:不是每一位“團長”都能接受平臺在一條街“腳踩多條船”的情況下仍全力付出。
自挖墻腳的“團長”
帶的是誰的團?
目前,各家對“團長”的爭奪正愈演愈烈,僅以成都為例,“團長們”和平臺之間幾乎都不是排他性合作。也就是說:同一位“團長”,可以帶團購買A平臺的產品,也可以帶團在B平臺下單。
紅星資本局在走訪中發現,大多數“團長”都至少身兼2個平臺的“團長”之職,甚至有的同時是4-5個平臺的“團長”。表面上看,“團長”的確是被平臺收攏到旗下,但是“團長”的團究竟屬于誰?
紅星資本局在成都陸續走訪了多家不同平臺的“團長”,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部分同時和多家平臺合作的“團長”,哪怕記者見面時主動提及的是A平臺,“團長”也會推薦到B平臺。紅星資本局從多名“團長”以及平臺商務拓展(BD)處了解到,在傭金之外,部分平臺還有其他的獎勵機制。
當“團長”的單日下單用戶人數、單日銷售額以及拉新人數到達一定數值時,平臺都會給予“團長”一定的獎勵。“除了傭金之外,還是靠這種量化的指標來賺錢。”有“團長”告訴紅星資本局,有的用戶是A平臺的老用戶了,但卻是B平臺的新用戶,如果有好的產品非常輕易就可以拉到另一平臺。
對于“團長”的“不忠誠”,嬌嬌告訴紅星資本局,現在他們將“新團長”和“老團長”分開管理。在面對“新團長”的時候,會鼓勵多創造銷售額,升級到“老團長”那邊,“因為‘老團長’那邊會有更多的獎勵機制”。
社區團購的未來
與“團長”待解的問題
隨著社區團購的模式逐漸成熟,現在平臺們似乎更傾向于尋找小門店,讓老板多一份社區團購的“副業”。
橙心優選總裁劉自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稱,“‘團長’大部分是以店為基礎的小店店主、便利店老板,他們的生存壓力較大,對額外穩定的收入來源接受度很高。”
不過,紅星資本局在成都走訪的過程中發現,如果“團長”是小門店的老板,同樣帶來了一些尚未能妥善解決的問題。
一家小房產中介(非連鎖)的老板老嚴告訴紅星資本局,在美團優選主動找上門來的時候,他曾經猶豫過,當時主要考慮到門店內的美觀,不愿意成為生鮮產品的堆積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團優選的工作人員準備了筐,放在門店的角落里,打消了老嚴的顧慮。
“現在是冬天還好,但等到了夏天要怎么辦呢?”老郭同樣在發愁這個問題,他的門店售賣的都是文具,但社區團購的產品多是生鮮產品,他的店里沒有冰柜,也放不下冰柜。“這些公司現在進入這個市場,都在全力以赴地做這個事情。現在看起來是改變了大家的習慣,但很可能只是短時間地改變一下,持續不了好久。”老郭對紅星資本局說。
有人認為,現在的社區團購或許就是10多年前的淘寶,在它剛興起的時候,沒有人會覺得它能影響到菜市場的生意,等10年以后,或許菜販子們就要集體失業。
也有人認為,社區團購的未來并不清晰。等到互聯網巨頭們結束這一輪的赤身肉搏,等到市場格局定下來以后,補貼也會結束,便宜的產品紛紛上漲,消費者們會再度回到菜市場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