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刷量”美麗數據是如何炮制出來的?僅需53元就能增加2萬觀看量
從最早的公眾號閱讀10萬+,到后來的各種活動投票,再到如今的直播帶貨刷單,網絡數據造假早已成為了公開的秘密,而且愈演愈烈。
在多個包含“直播漲粉”等字眼的聊天群里,記者看到,有不少聲稱可以在各大主流平臺上提供刷觀看、漲粉絲等服務的廣告。每一項服務都明碼標價,從幾元到上百元不等。一名刷量人員告訴記者,任意時間、任意觀看人次都可以刷,還可以有真人互動。為了一驗真假,記者隨機挑選了一家直播店鋪,讓刷量人員在1小時內完成新增2萬觀看量,15萬個點贊,并增加15個真人互動。隨后,記者完整記錄下了這一過程。
記者:這個直播間觀看數顯示只有不到200人次,與他們平時的關注度相差不大。從刷量開始后可以很明顯看到,屏幕左上角的觀看數正在以幾百的速度跳漲。到現在過去僅20分鐘,觀看數就突破1萬了。1小時后,該直播間總觀看數達到了22400人次,點贊數15.92萬。在此期間,互動區不時出現新用戶反復提問和評論。而在此后的10分鐘里,觀看數只增加了20人次,又恢復到正常狀態。
刷量人員告訴記者,增加2萬觀看量外加15個真人互動,總共只需53元。為了展現實力,刷量人員分享了過去在不同平臺上操作過的案例,并表示每逢電商促銷節點時,會有很多老客戶的業務,工作量很大。
建立自動“腳本” 批量養號批量操作
和記者親身經歷的情況差不多,最近有新聞爆出,某帶貨直播間,數百萬粉絲中,僅有10%是真人在線觀看,剩下的90%全部都是機器刷出來的數據。這具體是怎么操作的呢?
工程師王嘉義告訴我們,初期刷流量,首先要通過沒有綁定身份證,也就是未進行實名認證的所謂“黑手機卡”,在各大平臺進行注冊,再通過建立自動腳本,也就是書寫相應的程序代碼,進行批量養號、批量操作,最終實現為需求方提供虛假流量,以此牟利。
中國科協“源新聞”專家庫成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科研工程師 王嘉義:自動腳本批量養號,這個是機器在操作,是因為對于每一個賬號來說,它的登錄界面都是一樣的,我可以直接錄下來我鼠標的各種操作,然后進行登錄,然后進行點擊各個頁面 然后來完成它的一個流量活躍度的提升。
工程師隨后進行了演示。第一步新建一個腳本,接著進行錄制,模擬真實用戶點擊。步驟包括登錄、點贊、退出等操作,停止錄制后點擊保存,一個腳本就創建完成了。此后只要點擊運行這個腳本,程序就會自動重復之前錄制的所有操作。無數次操作之后,所謂的美麗數據就形成了。而這種批量操作的方式也叫“群控”或者“云控”。
中國科協“源新聞”專家庫成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科研工程師 王嘉義:刷量人員手上有成千上萬的一個賬號庫,對應的用戶名和密碼是哪些,他只要點了開始之后,他會依次把這些賬號的密碼進行輸入、登錄,然后進行操作、退出,再登錄下一條賬號,然后輸入密碼、登錄、操作,然后退出,全部賬號刷一遍。
授權賬戶就能躺賺 “掛機刷量" 規模大
想要刷量,首先得擁有真實賬戶以及賬戶密碼。隨著網絡市場越來越大,早期非實名認證的手機號,早已遠遠無法滿足刷量所需,怎么辦呢?刷量平臺又把眼睛盯上了咱們手里實名認證的手機號碼。
可能很多人都收到過這樣的廣告,“小號托管,輕松賺錢”,號稱只要把賬號授權登錄在掛機平臺上,供平臺用于網絡直播刷粉絲數、刷銷量等,就可以輕松賺取收益。自己什么都不用干,只要交出賬號授權就能躺賺,對于一些人來說的確很有吸引力。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掛機刷量”后患無窮
別忘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謂的“躺賺”背后,蘊藏著巨大的風險。在專家看來,無論是交出賬戶用以刷量的網民還是購買了刷量服務的商家和平臺,其所得到的,遠遠比不上失去的。
中國科協“源新聞”專家庫成員、清華大學網絡研究院副教授 張超:你比如說對于這種提供賬號的這種真實用戶而言啊,他最大的危害其實就是,他的信息泄露被泄露給中介了。基本上我們在各個平臺注冊的都是實名制的。我們有身份信息,手機號信息,拿著這些信息,這個信用卡去借貸啊,這些事情都可以做的。那同時,因為他們提供這個刷量服務呢,有可能被拿去做黑色產業鏈的行為,使賬戶提供者成為幫兇。
多部門接連出手 規范網絡直播營銷行為
有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各類刷量平臺已有超過1000家,刷量產業人員規模累計達到900多萬人。為了遏制這條灰黑產業鏈的發展,近一個月來,多部門接連出手規范網絡直播。
11月23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關于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要求網絡秀場直播平臺要對網絡主播和“打賞”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以外,11月13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還發布了《互聯網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要求直播營銷人員不得虛構或者篡改關注度、瀏覽量、點贊量、交易量等數據,不得對數據進行造假。此外還有11月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于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嚴格規范網絡直播營銷行為。
“刷量”行為已觸犯法律 可受行政處罰
除了加強監管以外,法律專家表示,所謂的直播“刷量”行為,已經觸及了相關法律,應該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而未來想要根除此類現象,還需進一步加大立法,提高犯罪成本。
法律專家表示,涉及數據造假的刷量行為,其實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涉嫌虛假宣傳,在我國《網絡交易管理辦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都有明確規定。《網絡交易管理辦法》指出,不得通過虛構交易或者刪除不利評價等形式,為自己或者他人提升商業信譽。《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也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對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尤其是銷售狀況、用戶評價等作出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來欺騙或誤導消費者。
法律專家 岳屾山:如果說違法的話,將會受到行政處罰,一般來講,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是可以處20萬以上100萬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是處100萬以上200萬以下的罰款,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經營者如果說還發布了虛假廣告的話,還會按照廣告法的相關規定來進行處罰。
另外,法律專家也表示,除了行政處罰,根據具體案例,刷量行為還有可能涉及非法經營罪。專家建議,參與刷量的各方在法律層面都應該有明確的處罰規定。
法律專家 岳屾山:包括說網絡平臺,包括說刷單的刷手,包括甚至專門來給提供做專業技術支持的那些技術人員,這些其實都應當在未來的立法當中,給予明確的規定和相應的處理。比如說5年之內還是幾年之內不能夠再進入市場了。這樣的話可能說在提高這些威懾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