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曾詩陽 常 理
她主導的“高落差高壓電纜線路無損施工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她首創的多分支電纜故障點的不拆頭故障定位系統,創效超過2000萬元……她就是國家電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無錫供電分公司電纜運檢室主任兼黨支部書記何光華。從事電力電纜施工及運維工作20年,何光華累計獲得國家專利授權40余項,11月24日,何光華當選全國勞動模范。
高壓電纜線路是世界各大城市的電力“主動脈”,其安全、可靠施工關乎國計民生。然而,隨著城市立體交通和地下管線的快速發展,電纜通道環境日益復雜,傳統施工存在高落差分段再接、固定不當損傷等問題,且常規檢測難以發現,曾多次引發大面積停電及火災等惡性事件。
如何改變這一局面?通過調研,何光華發現,問題的核心在于高落差分段再接損傷方面。“為什么我們不從源頭避免安全隱患,消除這類電纜接頭呢?”于是,一個打破常規的“電纜高落差無接頭敷設”想法就此誕生。
不過,從這個思路入手進行突破,面臨著重重困境:不僅涉及電纜敷設、固定等多個環節,而且當時既無現場復雜通道的敷設算法支撐,也無工藝流程和自動化工器具裝備。
沒有數據、沒有模型、沒有經驗,就這樣,何光華開始了長達8年的創新試驗之路。她在同事的幫助下,進行了上千個工程的基礎數據收集,并在條件簡陋的工具大棚間反復進行模擬試驗,最終開發出復雜環境下輸送機組響應同步控制系統,并研制出“自適應低摩擦軸承滑輪”等3套配套工器具,保障了整段電纜同步均勻移動,同步誤差降至傳統技術的三十分之一。
何光華總結多年創新技術經驗,編制的《高壓電力電纜高落差敷設技術》等成為技能培訓教材;提出的“電纜現場模塊化5S”操作法、“2+2”培訓操作法已完成上萬人次的技能培訓;建立跨專業聯合攻關團隊,培養了10多名青年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