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深耕生物技術的科研工作者,張東遠在日常工作中熟悉并了解相關企業的情況和面臨的困惑。更深知技術成果轉化是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眾多中小企業迫切需要更新與提升一些通用技術,而科研機構的一些中端技術成果又閑置在實驗室。因此,張東遠選擇走出實驗室,用科技成果轉化帶動生產企業的產品與技術升級。
其實在應用科學領域,一些科研成果往往也是一線企業最為急需的。因此,如何更好地將這些成果轉化運用到實踐中,通過孵化轉讓使其更加高效廣泛地服務企業生產需求,雖是個老話題但也值得開展新探索。
張東遠的創業實踐表明,應用領域科學家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具備一定優勢。一方面,在應用領域,科學家往往掌握著產業技術的創新成果,這些技術成果與行業發展聯系緊密,也更容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帶著科研成果創業,既能從實踐中獲取更多科研資源,也有利于提升企業競爭力,同時也會為整個產業樹立更高技術與品質標桿。
另一方面,應用領域科學家手中握有大量的中端技術。這些技術可能不算前沿和高端,但對一線企業和市場來說則是急需的技術資源。同時,隨著這些中端科技成果的轉化,還能拓寬科研經費來源,為實驗室開展更高層次的科研攻關提供更加充足的經費保障。
但也應注意,并非科學家攜技術成果創業就會成功,其能否合理搭建與管理創業團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創業的效果。同時,科學家在創業中扮演的創業角色也應有所側重。比如,張東遠在意識到市場和銷售并非其所長時,果斷選擇轉移到上游研發領域,專心做自己最擅長的事,發揮科學家的研究優勢,讓團隊其他成員在相應崗位發揮作用,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最終實現將更多應用科技順利推向市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