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1月27日訊 今日,“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在北京召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燕在會上表示,金融科技帶來的紅利我們要吸收,它帶來的風險和帶來的不好的東西,我們就應該把它攔在門外。
以下為演講內容:
各位在座的嘉賓大家好,我是清華五道口的張曉燕,我今天講的內容叫“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科技對金融安全的挑戰和機遇”。
其實前面已經有很多嘉賓討論了類似的問題,我在這里面簡單說一下我的看法,先從數字經濟開始。什么叫數字經濟呢?我是翻了書本,找了G20時的定義,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的生產要素,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推動一系列的經濟活動,剛才李揚老師也已經跟大家談過這件事情,給大家看一下我們目前咱們國家處于什么樣的水平,這里放的是2019年數字經濟占國家GDP的比重,前面的第一梯隊是德國、英國、美國,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達到60%以上,咱們是第二梯隊,韓國、日本、中國。剛才也有嘉賓提到,咱們國家占了36.2%,目前還沒有到第一梯隊,但是發展的速度很快,發展的空間也很大。
從地理上來說,中國和美國對數字經濟的重視不言而喻,這里把中國和美國并在一起,和全世界其他的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比較,我們發現數字經濟的發展是非常不平衡的,中國和美國對于數字經濟的投資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別的國家,最不發達國家有20%的人口經常使用互聯網,在咱們國家80%的人口使用互聯網,所以差距還是非常非常大的。
剛才李揚老師提到過,數字經濟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就是數據,數據的發展也是飛速,我個人研究的主題是金融科技,我在這里想要講一下,近年來金融科技的發展,對數字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跟大家先定義一下,什么叫做金融科技?因為咱們一直聽大家講金融科技兩個部分,一個是金融這部分,是希望能夠有效地配置資源,另外一部分就是信息的部分,是希望通過技術更有效地配置資源。對于我們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的老師,金融科技的本質是為金融提供服務,tech只是提供技術手段,把這個金融做得更有效,這個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金融的創新。
過去一年,我做了很多筆記,我是做老師的,我跟李揚老師稍微不太一樣的切入點,就是我會看很多真實的數據,看看前面的同行們用真實的數據發現了什么樣的機遇,發現了什么樣的挑戰。
這個是我們之前請過來的學者做的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文章,叫性、毒品和比特幣,加密貨幣資助了多少非法活動?在咱們國家,比特幣還是管得比較嚴的,但是還是很多朋友手上持有比特幣,其中一個很大的安全的隱患,其實比特幣是可以用于各種各樣的非法交易當中的,這個悉尼大學的團隊,他們收集了六億筆的交易,真正的看進去了比特幣的交易,看他有沒有進行大量的非法活動,1/4的用戶,每年1/2的交易同非法的活動有關系。很多人手上是有比特幣的,我們經常生活當中聽到有人談到比特幣被炒作,究竟是如何被炒作的,佛羅里達大學的團隊最近出了一篇學術文章,叫加密貨幣的“拉高出貨”,這里我放的這張圖上有兩條線,一條是橙色的線,一條是藍色的線,橙色的線是交易量,藍色的線是價格,大家可以看到,本來是平的,這個價格其實是沒有什么波動的,但是這個炒作者,他通過發送閱后即焚的短信,活生生吸引投資者買入,吸進大量的資金,把這個價格哄抬上去了,大家可以看到很尖的地方,這個時候就是炒作者他們退出的時候,這是在數據中真實體現的。因為比特幣炒作,監管上大部分還是一片空白,雖然有大量的炒作,監管因為沒有滲透到那里,所以是很難抓的,所以在這里面,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金融風險,大家投資比特幣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小心。
另外一個帶來的新的金融風險,是我們自己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的團隊做的,金融科技與用戶隱私,盜用社交信息催債的結果。這個團隊是我們院長廖老師帶領學生和同事做的,他們看的是什么?大家可能都知道,非法催債,搞得別人家破人亡,但是經濟學上面很有趣的發現是什么?如果平臺沒有經過債務人允許,擅自調用社交信息進行催債的話,他不會降低債務的違約率,反而增加了17%的違約里,為什么呢?因為大家都很反感用社交網絡去催債,一旦這家平臺用網絡去催債的話,大家有了報復心理,反而更不愿意還款,這就是非法運用信息,也是造成了更大的信用風險。
我前面講的這些都是金融創新它的負面影響,給金融安全帶來的挑戰,當然,也讓我們看一看明亮的一面,好的一面。第一個是大數據改善了征信質量,這是法蘭克福的一支團隊做的研究,我這兒提到的所有研究都是學術論文,都有真實的數據,都不是一個特別小的樣本,所以不是我想怎么說就怎么說的。這篇文章他說金融科技的興起,數字足跡的信用評分,這張圖上面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條線,你看曲線有三條,覆蓋的面積越廣越好,大家可以看到,下面那兩條淺的線,是用銀行傳統的信息去給用戶打信用分,加上了第二條,就是數字足跡的信息給大家打的信用分,最上面那條線,是兩邊的信息都用的情況下,信用分的準確程度,我們這里把他們的發現都簡單地介紹了一下,和傳統的銀行信用評分相比,互聯網的足跡能夠有效地預測消費者的違約概率。如果我們把這兩個結合在一起,兩者是互補關系,不是替代關系,我們把它放在一起的話,可以大幅度增加對違約風險的預測,這就是金融的創新,可以幫助我們更精確地預測違約率,幫助銀行放貸和收回貸款。
第二個新的機遇,發力的地方是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這個團隊是波士頓的團隊,大家可能在手機上看到很多理財的網站與平臺,騰訊也好,螞蟻也好,其實在你的手機上已經給你提供了一個智能的,幫你分析你的風險偏好,給你進行投資選擇的業務,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給你一些問卷,衡量一下你的風險偏好,知道市場上有什么流動性比較好的產品,根據你的風險偏好幫你選擇。這個團隊研究了一下,這樣的機器,當你進行智能投顧的服務,到底是不是有沒有幫助到你?他們發現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他們能夠幫助投資者充分分散風險,降低組合的波動率,也可以提高組合的收益。其實,我們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我自己帶領的團隊也是在做人工智能,幫助個人投資者,還有機構投資者進行選股的活動,發現如果我們真的運用到了機器學習,不僅可以降低風險,而且確實是可以提高收益的。
我想講的最后一點新機遇,就是另類數據可以促進公司治理,這個是一個小姑娘,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她博士生剛剛畢業,她做的事情很簡單,年輕人有很多新奇的想法,說我拿Google的衛星地理分析與實時數據,就看出各大企業的停車場貨車之類的數據,就看看這家企業到底有沒有真正的經濟行為,看這些數據能夠得來什么好處呢?這些另類數據,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公司,到底目前的業務,你就可以更精確地預測他未來的增長機會。
所以我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了六個不同的學術研究,基于真實數據的學術研究,三個是金融創新給安全帶來的挑戰,三個是帶來的新機遇。我在這里面讀了這些文章以后,也是根據自己的研究,就像之前的嘉賓說到的,以后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金融科技給大家帶來了大量的新的機遇,能夠提供效率,可以推動發展等等,同時因為監管往往是滯后的,事情發生了之后,你才來監管,所以有一定的滯后性,但是因為各種創新的發展,有一些監管的空白,所以確實給監管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我個人的著眼點,有兩點:第一點金融科技帶來的紅利我們要吸收,它帶來的風險和帶來的不好的東西,我們就應該把它攔在門外。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發力點是兩點。第一點因為整個數字經濟,金融創新的根本還是數據,所以第一個發力點是對于數據作為資產要有一定的,卻非常恰當的安全保護。這里我也提到了,咱們國家其實已經做了這方面的努力,7月份和10月份都發布了《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我想提到的第二個發力點,金融科技既然可以用到金融服務商,同時也可以運用到監管上,我希望此次論壇,下面的環節還有很多關于監管科技的討論,我是希望監管科技能夠快速跟上,各種各樣的金融創新,能把監管做得更有效、更深入,這就是我的發言,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