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政策“一日三變”,經紀人是否還如以往那般日入斗金,趨勢下從業人員的轉型迫在眉睫,一次暗潮洶涌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阻礙轉型的根本原因是體制的不健全和管理的層層漏洞,此時方向的選擇變得尤為重要。
表面“景氣”的頹靡樓市
當今樓市的不斷變化與競爭的日趨激烈,房產經紀人這一行當也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從原先的等賣房,到后來的找賣房,再到如今的求賣房,表面上的“景氣”并不能掩蓋整個樓市頹靡的現狀,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房產中介月人均成交1.14套房,平均每人最終能夠拿到10000元的提成,但現實并沒有這么美好,經由各種扣款(拆分),最終到經紀人手上的僅有40%。并且,這僅僅是個均值,房產中介中二八現象非常嚴重,進入食物鏈頂端并不如想想中那么容易。同年8月底,安居客房產研究院一份針對平臺百萬房產經紀人的行為數據調查同樣指出,受市場變化影響,“月入過10萬元”已成為神話,六成房產經紀人月收入不足5000元,月入2萬元以上的房產經紀人在整體群體中占比僅為5%。該調研涉及全國31個省市(含直轄市、自治區)回收有限問卷20422份。行業的高流動性,易替換性、收入的不穩定也預示著經紀人行業的勢趨日下,數據指出,房產經紀人行業的離職率僅次于工廠流水線,加之早出晚歸的辛苦程度,能夠堅持下來的人并不多。
強需求偶遇“租購并舉”
從人口角度上看,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在人口增長上依然具備較大的空間,這些區域經濟發展迅速,產業結構競爭力強,教育資源豐富,工資水平具備極強的吸引力,不僅人口基礎規模大,近年來亦保持著常住人口的凈流入,北上廣深和成都的人口凈流入更是名列前茅。一方面是人口不斷流入,住房需求不斷上升,另一方面是房價的居高不下,大量沒有購房能力的人群,被迫向租房市場導入,體量日趨龐大的租房市場將成為今后房地產行業的“生力軍”。
期盼轉型或成經紀人的根本訴求
薪資不穩定、回報率極低的行業從來都是留不住人的,房產經紀人也同樣,但經紀人不同于其他行業的是,他們擁有大量的樓盤資源與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能夠快速判斷樓盤的具體情況,政策與現狀的驅使,加上近50%的毛利率,讓許多房產經紀人順理成章的想起了長租公寓這片“藍海”,而新興領域往往需要一些先行者,90年代的馬云、馬化騰,00年代的雷軍、史玉柱,成功并不是偶然,一切都是機遇和努力的結合。
雖然長租公寓無數次被人們提起,政策的施行也對租房市場有所助力,但管理的缺失讓“二房東”們處處碰壁,以往服務意識的固化也成為轉型后的職業房東們一個不小的障礙。
職業房東運營“三重”
俗語說“萬事開頭難”,轉型職業房東也是如此,起步階段的職業房東會遇到許多紛繁復雜的問題,大到資金、管理、運營、統計,小到退房入住,保養維修,收租退款,碎片化的管理不但費時費力,還會出現大量客訴,客訴的增加不斷沖擊品牌口碑,這也就是為什么以往體量做大,卻沒有將管理運營跟上的長租公寓大多都失敗的根本原因。水滴管家將這一切用互聯網的思維逐步解決,降低時間成本的同時縮減管理流程,通過SaaS系統進行公寓的租務管理,簡單易用的軟件能夠帶來資本的極限壓榨。公寓運營中的重決策、重時效、重原則也會逐漸顯露出來。
與大型品牌公寓相比,轉型后的職業房東首先應做好底層設計,較之大型品牌公寓,職業房東在資金、資源上都是弱勢,只能通過強運營和精細化服務來體現品牌內涵的差異化,且不是制造產品,而是二次加工產品和提升服務體驗。1、決策層面上,公寓選址、裝修布置、服務理念等如何制定,更有利于用戶口碑建立。2、從時效性上來說,服務理念的及時貫徹,如何以人為本,做到服務差異化。3、從原則上來說,國家政策是原則必須遵守,租戶訴求是原則必須滿足,只有做好底層設計,遵循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才能在長租公寓市場具備核心競爭力。
同時,水滴管家CEO馮玉光先生指出,長租公寓管理的信息化是解決重運營的基礎,也是打通債權融資的必備工具,管理系統的建設SaaS化、社會化是必然趨勢。以往的經紀人思維在長租公寓運營管理中并不適用,過去一單交易的完成預示著服務的完成,然而職業房東在簽署合同時卻是服務的開始,隨之而來的繁瑣細節才是服務的主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