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又米違規向大學生發放貸款,實際利率高的嚇人,逾期費更是高達1%/天。
3000元債務滾雪球式增長
這筆3000元的債務正滾雪球式的迅速擴大,
王笛的弟弟是湖南某大學生,他于2017年7月在愛又米APP中“取點花”貸款3000元,到了8月,借款逾期兩天后,要幫學生還貸的家長才發現,
|
圖片來源:愛又米App
每天的逾期利率高達本息的1%。
如圖中所示,手續費、平臺服務費和資金管理費共144.9元,逾期費2295.78元。王笛說,從8月22日到11月3日共逾期73天,這樣計算,
從王笛提供的錄音中發現,一名自稱為愛又米法務的人士明確平臺逾期利率就是借款本息的1%。他同時表示,“你對服務費利息有疑問,請找法律援助,這個費用我們公司有規定”。
就此,向愛又米官方進行求證,愛又米回復稱:需要對事件背景及用戶進行核實了解。并強調愛又米是一家合法合規的金融科技公司,經營內容符合國家現行的法律法規政策。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蹊蹺的是,就在獨角金融發稿前,王笛向獨角金融表示,通過相關部門維權,愛又米僅按照24%/年的利率標準收取了此前的借款、逾期等相關費用,合計3219元。與之前的5440.68元相差了2311.68元。
|
圖片來源:獨角金融與王笛聊天記錄
在被舉報后,自稱合法合規的愛又米為何如此緊急下調貸款利率至24%?
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6條指出,“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
顯然,對王笛弟弟的借貸,愛又米調整后的利率水平,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
目前愛又米APP中“取點花”貸款3000元,1期月供3084.9元和手續費60元共計3144.9元,按照這樣計算,年化利率達到了約57.96%。(計算方式:年化利率=當月除本金外的其他收費÷貸款本金×12)。也就是說,遭遇投訴的愛又米并沒有下架相關產品。王笛弟弟的遭遇或許還將繼續。
|
大學生網上求助屢見不鮮
除了高利率,王笛弟弟作為學生,又是如何從愛又米貸到款的呢?
2017年6月,銀監會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要求,“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逐步消化存量業務。”
這就是俗稱的,監管對于校園貸施行“一刀切”政策。顯然,愛又米作為網貸平臺,在這一監管范圍內,應當遵守上述“通知”。
事實上,早在2017年8月,獨角金融也曾就愛又米向大學生放貸一事進行報道,如今愛又米真的還在向大學生發放貸款?王笛曝料的是個例還是普遍現象?
王笛向記者提供的錄音中,上述自稱為愛又米法務的人士表示,“我們客戶全是學生,不止你一個學生。”
記者登錄愛又米App發現,在其用戶身份認證中,見到已畢業和未畢業兩個選項。
記者選擇“未畢業”登錄,竟然可以審核通過拿到到款。
雖然區別借款人身份,但愛又米為何還能通過學生的借貸申請,難道不知道自己在向學生放貸嗎?
“我們很清楚銀監會打擊校園貸,是因為校園貸高出本金多倍的利息。”
更令人詫異的是,在錄音中,"愛又米方面”竟然表示,
記者向愛又米官方致電核實,但截至發稿,對方未明確回復。
|
(圖片來源:愛又米App)
除了王笛,記者還發現,在部分法律咨詢的網站,有大學生提出類似關于愛又米逾期費過高的問題,可見,這并不是個例。
|
|
|
(圖來源:找法網)
|
(圖來源:中顧法律網)
|
(圖來源:律師365)
“屬于頂風作案,嚴重違法”
校園貸針對的是大學生,而大學生的人群特征即大部分無收入,還款來源主要依靠父母、親友等,風險承受能力極低,而之前校園貸普遍存在超出銀行同期的高貸款利率,且催收手段簡單粗暴。
中國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明曾確指出,商業銀行應研究如何“把正門打開”,把對大學和大學生的金融服務做到位。
《通知》也指出要鼓勵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進一步針對大學生合理需求研發產品,提高對大學生的服務效率,補齊面向校園、面向大學生金融服務覆蓋不足的短板。
而銀行也確實不負眾望,打造出了適合學生的專有貸款產品,比如工商銀行(601398,股吧)試點推出的“大學生融e借”借款1萬元,一年總利息308.95元,年化利率僅為5.655%左右,遠遠低于愛又米。
記者注意到,愛又米在官網上宣稱,其與國內多家大型商業銀行達成合作。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對獨角金融(微信公號:uni-fin)表示,“如果校園貸借款人直接和銀行簽署合同那是不違規的,但如果是和過去那樣,業務自己做,只是資金來源于銀行,肯定是違規的”。
記者發現,借款人的分期合同是與愛又米本身簽訂的,而非銀行。
|
|
(圖來源:愛又米APP)
關于網貸機構仍然做校園金融的現象,諾威律師事務所主任楊兆全對獨角金融表示:
“屬于頂風作案,嚴重違法。”
他同時告訴獨角金融,《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杜絕網貸機構發生高利放貸、暴力催收等嚴重危害大學生安全的行為。對于存量校園網貸業務,根據違法違規情節輕重、業務規模等狀況,制定整改計劃,確定整改完成期限,明確退出時間表。
他還表示:“由于校園網貸本身嚴重違法,所簽訂的合同條款也自然無效。對每天1%的超高逾期利息,也是法律和司法解釋所明確禁止的。”
轉型難成違規主因?
正如上述楊兆全所說,監管機構已經明文暫停整治校園貸業務,加上校園貸一度陷入裸貸、跳樓的輿論漩渦,成為虛假宣傳、高額罰息、暴力催收的溫床,不少校園貸平臺進行了轉型。
名校貸轉向白領人群的分期消費領域;優分期開始聚焦小額信貸業務;趣店轉向非信用卡人群的消費金融業務。
總體來看,因為校園貸與消費金融的模式的共同之處,原有校園貸平臺轉型時主要集中在了消費金融領域。
可是,轉型真的這么容易嗎?
消費金融競爭異常激烈。目前,除了國內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23家左右,還有以商業銀行為主的傳統消費金融機構的介入,其次是依托于淘寶、京東、蘇寧等電商平臺的金融機構。
消費金融公司具備牌照優勢;依托電商平臺的金融機構擁有豐富的消費場景;而銀行持牌機構更是具有完善的風控系統和用戶基礎。
轉型的校園貸作為市場的后進者與他們相比,缺乏謹慎的風控系統,在客戶積累方面甚至是從頭做起,更不用提“一照難求”的牌照優勢了。
據《2017年消費金融行業報告》顯示,從使用情況來看,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已成為消費者最常使用的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占比為77.6%。此外,互聯網銀行憑借與生俱來的互聯網基因,快速布局搶先占領市場,在消費者最常使用的消費金融渠道中位列第二,占比46.91%;P2P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占比為17.82%。
可見,校園貸轉型后想要在消費金融領域分得一杯羹的路并不好走,這或許是一些校園貸仍頂風作案的原因。
網貸機構“統治”下的校園貸江湖已成過往,如今卻依然有暗影籠罩,只愿銀行入場后,校園貸復起時,歸還的是一片“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