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云南天文臺透露,國際著名天體物理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近日在線發表了云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對一顆奇特的密近雙星J162117進行觀測和分析研究的重要成果,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型的恒星爆發,這類爆發由白矮星的突發式吸積引起,這種突發式吸積又與伴星的磁活動相關聯。
據介紹,J162117是一個由國際巡天望遠鏡發現的短周期密近雙星系統,兩顆子星相互繞轉一周的時間約為5小時。由于較短的軌道周期以及EW型的光變行為,該系統最初被認為是一顆位于短周期截止附近的相接雙星。此前,國際同行曾于2016年6月3日報道了該星存在振幅約為2個星等的恒星爆發。隨后的光譜觀測表明它是一顆由白矮星和K型主序星組成的雙星系統。因此,研究者們將此爆發歸類為矮新星爆發。然而,與正常的矮新星型激變變星相比,J162117表現出許多異常之處,例如爆發期間主食變深而次食變淺以及極低的爆發振幅等。這些特性表明J162117是一顆特殊的瞬變天體,其爆發的物理機制仍十分不清楚。
從2016年3月19日起,云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的錢聲幫研究員和韓忠濤博士等利用一批小口徑望遠鏡對J162117進行持續監測,獲得了大量處于爆發前、爆發期間和爆發后的多波段光變曲線。
此項發現使J162117成為研究恒星磁活動、白矮星物質吸積以及恒星磁活動對物質吸積的影響等天體物理過程的天然實驗室,相關結果對進一步探討激變雙星演化和爆發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