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作為全面深化改革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而言,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目標,是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是一個很高的目標,有五個特點:
第一,它是一個統一市場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的,由于條塊分割而變成碎片化的市場;
第二,它是一個對一切市場主體開放的市場,而不是把市場主體分為三六九等,不能獲得平等對待的市場;
第三,它是一個競爭性的市場,而不是存在大量行政壟斷和缺乏競爭的市場;
第四,這個市場是有序的,也就是說,是建立在規則(法治)基礎之上的;
第五,它擁有完整的市場體系,不僅包括商品市場,還包括各類要素市場。
建設具有這樣五個特點的市場經濟制度應該說是很高的要求,它涉及很多方面的改革。其中的經濟體制改革必須與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協調推進。例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個重要目標,即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需要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治理邊界才有可能實現。
所有以上這些改革,都是要在全社會的參與下謀定而后動的。理論界在改革方案的確定和執行上,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也正是田國強教授及其助手和學生陳旭東博士合著的這部《中國改革:歷史、邏輯和未來——振興中華變革論》一書所深入討論的。
在本書中,他們運用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手段,從歷史現實比較、國際國內比較、理論實際比較的視角論述了中國改革的基本脈絡、問題難點和趨勢走向,對各領域如何深化改革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
田國強教授受業于機制設計理論之父、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L·赫維茨(Leonid Hurwicz),對現代經濟學尤其是激勵機制設計有著精深的理解。在本書中,他把自己的學術專長運用到中國改革的實踐中,對改革的方法論也多有論述,比如他提出中國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采取“明道、樹勢、優術、抓時”四位一體的方法。實際上,改革方法論也就是改革的總體設計如何化為現實的問題,與機制設計里的執行理論的基本思想有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