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上進行了諸多的試驗和探索。這些試驗和探索的基本目標就是改變國家的積弱狀態,實現民族復興。然而,晚清政權和民國政府的種種嘗試并沒有建立起長遠發展的制度框架,內外戰爭更是將20世紀30年代得來不易的經濟發展成果摧殘殆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將中國引入了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新時期。在“公私兼顧、勞資兩補、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經濟建設方針的推動下,在短短幾年中就醫治好了戰爭的創傷,使中國的面貌為之一新。
然而,勝利也有它的陰暗方面。恢復國民經濟的偉大勝利,使人們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滋長了虛夸的思想。匆忙建立起蘇聯式的集中計劃體制非但沒有激發起人民大眾的創造熱情,相反造成了已故毛澤東主席也承認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缺乏生機與活力的局面。于是,“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就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