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鑼敲響,樂華上市。
1月19日,臘月廿八,資本市場迎來“藝人經紀第一股”,樂華娛樂終于在港成功掛牌。
創始人杜華,藝人王一博、韓庚等人現場敲鑼。儀式上,王一博被首次介紹為公司股東,晉升“王總”。截至1月20日收盤,樂華報5.63港元,相比前一日收盤價下跌6.63%,市值48.98億元。
(資料圖)
藝人是樂華娛樂最大的產品。截至2021年年底,藝人管理的業務收入占總營收的91%。由于王一博在其中的貢獻占比頗大,公司持續經營的能力備受質疑。
從打工人到上市公司老板,杜華突破了逆流,也乘上了東風。創業之初,她飽受資金困頓之苦,不得不向投資人借錢;而后幾年,搭上了韓流3.0與互聯網選秀浪潮,樂華一躍成為“內地第一大經紀公司”。
人前是毒舌的“杜媽”,人后是一刻也無法松懈的企業家。杜華早已習慣且無暇理會微博上每天涌進的近百萬條私信。
畢竟,一個王一博成為“王總”,只是過去的榮耀變成真金白銀的回報。榮耀越多,站得越高,想要突破也就越難。
上市不易
對樂華娛樂來說,“上市不易”四個字有兩種含義:一是一波三折的上市過程,二是備受指摘的業務前景。
新三板、A股、港股,都留下過這家公司的足跡。
2015年9月,樂華娛樂在新三板掛牌,兩年半后即退市。原因據樂華的投資人之一楊寧所述,上完新三板后他們發現,這里的交易量以及發展都不盡人意。
退市一個月后,樂華轉戰A股,并于2018年4月開始接受輔導。但此次上市也并未如預期順利達成。2021年5月,上市輔導自愿終止。
登陸A股失敗,杜華的目光逐漸南移。2022年3月,樂華首次向港交所遞交申請,5個月后通過聆訊。
成功總是來得波折。彼時,一切似乎已經水到渠成,杜華還在朋友圈發表了感言。然而2022年9月,暫緩港股IPO的消息傳來。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樂華預期IPO融資1.4億美元,但投資者意向未達樂華估值預期,公司決定暫時擱置上市計劃等待更好的市場環境。三個月后,樂華娛樂再次遞表,赴港上市重啟。
“上市這條路,我并沒有想過放棄”“我需要給員工一個交代,需要給投資人一個交代”,杜華近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表示。
兩次港股IPO,她在募資方面做了妥協。初次港股IPO時,樂華計劃全球發售股份1.3256億股,發行價為6.8至8.5港元,即計劃募資金額約為9億-11.27億港元。而此次發行募資則不到4億港元,較之前的計劃縮水超過一半。
業務方面,王一博對樂華的貢獻已人盡皆知,并成為最廣為人知的詬病:王一博能紅幾年?誰能保證樂華能有第二、第三以至更多個“王一博”?
電視劇《陳情令》劇照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樂華營收分別為6.31億元、9.22億元、12.9億元,其中,三大業務之一的“藝人管理”,收入分別占同期總收入的84%、87.7%、91%。
眾多藝人當中,王一博“以一敵眾”。2019年到2021年,其收入分別占同期總收入的16.8%、36.7%、49.5%,在2022年前三季度,王一博的收入占比上升至59%。
有業內人士將疑問擴大到整個公司層面。編劇汪海林曾對經紀公司IPO提出質疑,稱“演員經紀公司這種輕資產公司,靠演員勞務計算收益,追求高片酬,公司融資干嗎?”
杜華認為,公司業務可持續并會逐步擴大,同時有獨特的護城河。“每個個體都不一樣,是不可復制的,但整個培訓選拔這些經驗都是可以復制的”“樂華的模式做了13年,有獨特的基因和審美,這個是很難被復制的和學習的”。
除了藝人管理,樂華還有兩項主營業務,其中,泛娛樂業務頗受重視。
招股書顯示,樂華已經與業務伙伴合作開發了由五名數字化打造的成員組成的流行虛擬藝人組合A-SOUL,并于2020年11月出道。
也許是為了市場信心,杜華對外表示,虛擬藝人的賽道選擇是對的,“虛擬偶像藝人會很快破圈”。但另一方面,她也表示,自己目前最大的壓力是如何拓展公司的第三第四增長曲線。
杜華的未來,還會有更多風浪
近些年,不少明星經紀人從幕后走向臺前,從流量制造者成為流量“本流”。
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中,杜華擔任評委。節目中,歌手丁當以vocal身份演唱了一首《我是一只小小鳥》,杜華評價稱:“丁當唱得太好了,就會顯得別人差,覺得在團體里反而會顯得不和諧。”
一語出,罵戰起。丁當隨即在微博回應杜華:“如果這真是您的成團標準,我尊重您的決定,那么還是趕緊把妹妹我淘汰了吧”。
對于杜華的爭議人設,網友們主要有兩種理解,一是她長期身居幕后,一時間不適應臺前表達;二是從資本角度來說,唾沫橫飛在前,她和樂華公司名利雙收在后。
杜華的確有資格對意在成團的女星做出評價。這位女老板已經在這一領域耕耘十余年。在這十幾年里,杜華既抓住了韓流和內地綜藝的東風,也扛過了資金幾近斷裂的難關。
杜華參加某訪談節目截圖
創業之初的杜華,是在摸索中前進。“當時商業模式我想得也不是特別清晰,就想做個音樂公司。”但隨著音樂市場的萎縮,公司不得不選擇轉型。
2010年前后,中韓兩國娛樂業進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時代。藝人韓庚成了杜華事業上的“貴人”。彼時杜華需要韓國的資源人脈,剛與SM公司解約回國的韓庚則希望從藝人轉型為老板,杜華抓住了這位“當紅炸子雞”,兩人一拍即合。此后,韓庚成為了樂華資源拓展的重要支點,他幫助樂華復制出完整的韓式造星模式。
2018年左右,視頻網站崛起,選秀節目迎來新紀元。這是杜華與樂華公司的又一股東風。韓國團體選秀節目《Produce101》被引進國內,分別主打男團和女團選秀的《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等多檔綜藝登場。
據媒體報道,在這兩檔節目中,杜華采用了“1+2+5”策略,即一位導師和兩位成熟藝人帶五位新人。在王一博、程瀟、朱正廷等人的帶領下,樂華的藝人逐漸席卷了幾乎所有視頻網站的綜藝節目。
創業過程中,切中要點,企業很容易指數級增長。但大步躍進之前,創始人常常會度過漫長的“至暗時刻”。
創業第一年,杜華手中的200萬就花完了。起色未見,員工工資卻已無從支付。走投無路下,她只好頂著“業內大忌“,找到一位投資人借錢。“因為只有他借錢給我,沒有任何人借錢給我”。
“我有且只有借你這一次錢,你下次問我借錢的話,就說明你要‘死掉’了,我會直接把你推下水。”那位投資人借了杜華300萬元,并且這樣對她說道。
好在杜華堅持了下來。但出于行業特性,無論是打造下一個“王一博”,還是嘗試讓虛擬人破圈,杜華面對的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