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動
編輯|閆如意
(資料圖片)
“以前我沒得選,現在我想選擇做個好人。”
“明明說好了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
你也許沒有看過《無間道》,但也一定對這些臺詞耳熟能詳。
二十年前,《無間道》在香港上映,一舉斬獲金像獎7項大獎,成為了當年的香港電影票房冠軍,給當時頹勢盡顯的香港電影,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劉德華和梁朝偉在天臺上對壘的名場面,也從此成為香港影史的經典。
多年來,這些臺詞被人們反復咀嚼,從未顯得過時。
〓 編劇莊文強回憶,“三年之后又三年”的創意出自主演梁朝偉
本周,4K修復版的《無間道》在香港正式重映。稍早一些,該版本的藍光碟也已經由標準收藏公司全球發行。
二十年后,《無間道》的經典地位反而愈發鞏固。
在很多人心目中,它就是港片當之無愧的第一。
2002年《無間道》上映之時,影片的主創并沒有這樣的野望,相反,他們對于本片的前景毫無信心。導演麥兆輝與編劇莊文強,已經做好退出電影圈的心理準備。
一部本不被期待的警匪片,是如何成為香港影史經典的?
香港影壇的背水一戰
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電影一度橫掃日韓東南亞,影響力遠及好萊塢,創造了“港片奇跡”。
彼時電影是香港最熱錢涌動的行業之一,票房的火爆使得港片長期供不應求,幾乎拍一部賺一部,甚至一部電影甚至還未開機,版權收入就已經回本。
1991年賀歲檔的《整蠱專家》,甚至連一個字的劇本都沒有,就已經賣出版權。導演王晶得到的所有信息就是十個字:周星馳、劉德華,《整蠱專家》。
這樣烈火烹油的年代,誕生了香港電影迥異于其他地區電影的特色。
“飛紙仔”,即影片開拍前幾乎沒有劇本,現場邊寫邊拍;
“七日鮮”,指影片從開拍到上映僅需七天。
〓 盡管王家衛以沒有劇本聞名,但“飛紙仔”其實是香港的普遍現象
電影學者大衛·波德維爾對于港片有一個著名的形容: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
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好時光沒有維持太久。
1993年,是港片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斯皮爾伯格攜《侏羅紀公園》殺入香港市場,一舉收獲6200萬港幣票房,同年的《唐伯虎點秋香》票房數字只有堪堪4000萬。
即使是香港的金字招牌周星馳,也無力抵擋斯皮爾伯格和他的數字恐龍。
在好萊塢大片的視聽盛宴面前,香港電影過去的優勢難以為繼。與此同時,港片粗糙甚至粗劣的一面便更加扎眼起來。
9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電影出現產量、票房的極速滑坡,海外市場丟失殆盡,本土市場也岌岌可危。
〓 截至目前,香港影史票房前17名全是美國電影
到《無間道》誕生的2002年,香港電影已經跌入谷底。當年暑期檔本土票房相比2001年大跌56%,幾近腰斬。
《無間道》就是在此時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此前,這部影片的劇本曾經擺在多位香港影壇大佬的桌面,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有制片方曾經直截了當地告訴導演劉偉強:這片子沒戲的。
一部警匪片,一直到劇情過半都沒開過幾槍,這種片怎么可能賣座?
按照麥兆輝的最初設想,這是一部中等體量的電影,原因是投資再高,便賠不起了。
〓 導演麥兆輝(左)與劉偉強(右)
某一日劉偉強突然找到他:我們的片子要升級成A級制作,演員已經定了,是劉德華和梁朝偉。
開拍之前,兩位出品人林建岳和莊澄預估,影片的票房最好只能沖到“中上”水準(2500萬-3000萬)。之所以冒險,是因為香港電影已經到了背水一戰的地步:
“他(林建岳)覺得縱使我們要承擔幾百萬的風險,但電影行業就是需要有人進行冒風險的投資,引起其他人的效法,市道才會興旺,所以我們最終推出了《無間道》。”
臥底,迷失在黑白森林
《無間道》是香港電影中,前所未有的“嚴肅文學”。
在它誕生之前,血漿揮灑、快意恩仇,才是香港警匪片的標簽。所謂劇情,往往只是給影片中正反雙方大打出手提供一個合理的理由。
《無間道》反其道而行之,幾乎刪掉了所有的動作戲。
比起以“爽”為賣點的傳統港片,《無間道》有一個沉重的主題:身份焦慮。
〓 章國明的《邊緣人》是香港最早涉足臥底題材的香港警匪片
這個故事的初稿出自導演麥兆輝。
麥兆輝出生在一個警察家庭,他的父親、哥哥都服務于香港警隊。麥兆輝小時候有一次看到父親和一名黑幫分子聊天,麥父告訴兒子,這名“黑幫分子”,曾經是個警察。
幾年后,麥兆輝在警察宿舍又看到父親和同一個人聊天,驚慌地跑回家告訴母親,說自己看到了壞人。父親回家后才告訴他,其實那是個好人。
兒時的麥兆輝不太理解:一個人怎么可以既是好人,又是壞人?很多年后,父親告訴他,這種人叫做臥底。
臥底片在香港電影中并不少見,但是以前的港片中往往是警察臥底黑幫,絕少出現黑幫臥底警察。更不用說警匪雙方互相臥底、互換身份。
影片開頭就是一段快速的交叉剪輯,在片名出現之前,就已經交待清楚了兩位主角的前史:
劉德華飾演的劉建明被黑幫頭目韓琛派到警隊做內應,從警校生做起,在警隊破案無數,一路高升;
梁朝偉飾演的陳永仁被警隊黃sir和警校校長葉sir看重,成為警方打入黑道的臥底,多年摸爬滾打,也已是黑老大韓琛的心腹。
片名《無間道》浮現,緊接著就是兩位主人公偶遇的橋段。
這場戲別出心裁地安排在了音像店。劉建明前來挑選音響,正巧遇到陳永仁在看店,為了試機,劉德華挑選了一張蔡琴的唱片《被遺忘的時光》。
〓 這場戲的內景是導演劉偉強的辦公室,劉偉強本人就是一位HiFi發燒友
這首歌早在1979年就已經收入蔡琴的首張專輯《出塞曲》,一直是蔡琴演唱生涯中一首并不那么重要的作品——直到《無間道》上映。
這首歌首先當然是呼應了兩位主人公。警察陳永仁已做了十年的黑幫,黑幫劉建明則扮演了十年警察,除了韓琛、黃sir等少數幾人,已沒有人記得他們的真實身份。
但是關于過往的秘密,卻始終在折磨著他們。
〓 葉sir去世時,陳永仁在陰影中為他默默送行
對陳永仁來說,他必須在內心無限忠誠于警察理想,同時在行為上無限接近一個真正的黑社會。
在天臺和黃sir見面,是陳永仁僅有的能釋放自己警察身份的時刻,除此之外,陳永仁都是一個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黑幫分子。
臥底十年,他積累了厚厚的案底。上司黃sir不得不想盡辦法為他脫罪。他質問陳永仁:你是不是真的忘了自己是好人壞人?
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劉建明。他所執行的任務完全是陳永仁的鏡像。
他是韓琛手中最重要的牌,多年來為韓琛的非法勾當保駕護航。另一方面,扮演了十年警察之后,劉建明也逐漸迷失在黑白之間。
在這個充滿暴力和背叛的男性世界,導演特意安排了一系列女性人物,她們代表著主人公海市蜃樓般的美滿生活,似乎觸手可及,終不過是一場幻影。
在分手六七年之后,陳永仁與前女友在街頭邂逅。陳永仁“還在道上混”,而女方已經嫁人生子,過上了陳永仁無法給予的穩定的生活。
〓 之后的鏡頭暗示,蕭亞軒飾演的前女友其實未婚,小女孩極可能是陳永仁的女兒
他們分手的時間是六七年前,恰好是陳永仁的第一個“三年”結束的時候。無限延期的臥底任務,讓陳永仁永遠無法回歸正常的生活。即使是對最親近的人,也無法袒露自己的秘密。
同陳永仁相比,劉建明似乎擁有了一切。
他有穩定的感情,未婚妻Mary已經懷孕,雙方正在籌劃婚禮。
他有一間寬闊明亮的婚房。在90平米都能稱為“千尺豪宅”的香港,這絕對是大house。
他在警局前途無量。內鬼事件后,他被調入內務部,直接接觸警隊機密,是總警司跟前的紅人。
這一切,都依托于警察這個虛假的身份。
家庭是劉建明決心洗白的重要原因,但最后,建立在謊言上的美滿家庭終于瓦解,未婚妻也離他而去。
陳永仁不斷提醒自己,“我是警察”,但是直到他死去,沒有人知道他是警察。
劉建明不斷重復:我想做好人,但他只有不斷作惡,才能保住自己的“好人”身份。
尼采說: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被深淵吞噬,是劉建明和陳永仁們的共同命運。
在影片結尾,好人陳永仁以荒誕的方式死去,惡人劉建明卻帶著罪惡的過去生還。這種黑色電影式的處理,完全偏離了過往港片輕浮的路線,讓《無間道》成為了一部真正嚴肅的作品。
《無間道》為什么能成功?
在香港電影的巔峰期,這里是全球效率最高的電影工廠,有幾句話的梗概就可以開始拍片,“飛紙仔”和“七日鮮”層出不窮。
《無間道》不同,它復雜、精密,幾乎每一個鏡頭都經過了精心設計。有些直接指向關鍵劇情,有些則豐滿了人物形象……
看《無間道》,簡直一分鐘都不能錯過。
讓我們回到開場第一幕音響店的那場戲。
陳永仁試機時,放了一首《被遺忘的時光》。劉建明告訴陳永仁,這首歌要用四千塊的進口線聽,效果才最好。陳永仁一聽,果然被震住。
高級督察劉建明比黑社會陳永仁的音樂品味好,很合理。
從音響店離開的時候,陳永仁拿走了這根線,告訴音響店老板,自己要“借兩天用用”。
在韓琛與泰國佬進行毒品交易時,陳永仁正是用這根線做連接線,把竊聽器安裝在窗戶背后,才成功傳遞出了關鍵的情報。
《無間道》中另一個雖不起眼、但起到關鍵作用的道具,是文件袋。
在影片的第一個高潮中,韓琛和泰國佬的毒品交易被警方破壞,雙方都意識到,各自的隊伍中有內鬼。
韓琛搜集了所有手下的個人信息發給劉建明,由后者在警方檔案中逐一篩查,以求揪出內鬼。
在上交資料時,由于傻強不會寫保鏢的鏢字,陳永仁便在文件袋上示范了一遍正確的寫法——不過最后他也寫錯了,把鏢字錯寫成了標字。
劉偉強后來提到,陳永仁的提筆忘字,是有意為之。他的人設是沒上過幾天學的古惑仔,而一個古惑仔,是不應該會寫這么復雜的字的。沒有這樣縝密的心思,陳永仁無法在韓琛身邊長期臥底。
除了人設,這份文件袋還是推動劇情的重要工具。
鏟除韓琛后,劉建明開始著手為陳永仁恢復身份,如果一切順利,兩位臥底都可以甩掉過去,重新開始。
偏偏這個時候,陳永仁在劉建明的辦公室發現了那份寫著“標”字的文件袋,進而明白了劉建明的真實身份。
百密一疏的劉建明,最后栽在了這份文件袋上。
知曉劉建明的真實身份后,陳永仁用錄有劉建明犯罪證據的錄音帶迫使后者現身。
這份錄音帶也不是憑空出現。
在韓琛“抓內鬼”之前,曾經逐一審查手下小弟,其中也包括陳永仁。他有意讓陳永仁看到,自己的辦公室內有整整一抽屜錄音帶,借此敲山震虎:你們的一舉一動,我一清二楚。
暴戾、多疑的韓琛其實并不相信任何人,包括他出生入死的兄弟。
理所當然的,這里也有韓琛用來要挾劉建明的黑材料。
這樣精確的細節和伏筆在影片里俯拾皆是。論劇本的精密程度,《無間道》在港片中罕有對手。
此前的香港警匪片,代表作是《警察故事》、《英雄本色》、《龍虎風云》,皆以場面取勝,在《無間道》之后,港產警匪片全面進入“斗智”時代,高智商犯罪、驚天反轉成為主要賣點。
《竊聽風云》、《寒戰》、《無雙》……近些年在內地市場表現不錯的港片,基本都是走這條路線。
電影之外的故事
有人說,香港警匪片分為前《無間道》時代與后《無間道》時代。
實際上不只是警匪片,整個香港電影,都可以這么劃分。
《無間道》最終收獲5500萬票房,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不少香港影人相信,這會成為香港電影的一記強心針。
2006年,華納兄弟以175萬美元高價買走了電影的改編權,由馬丁·斯科塞斯改編的美版《無間道風云》一舉攬下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成為香港電影的高光時刻。
〓 《無間道風云》為馬丁·斯科塞斯拿下了第一座小金人
在香港市場被好萊塢攻城略地的年代,《無間道》是少數能夠實現逆向輸出的作品。
電影上映后沒多久,SARS就席卷香港。
2003年3月31日,香港政府發布了史無前例的隔離令,一時間香港人心惶惶。
次日,張國榮跳樓身亡。
幾天后,香港電影金像獎頂住壓力,在一片陰霾中照常舉行。《無間道》攬下七項大獎,成為當晚最大亮點。
最能展示這場晚會意義的,或許是頒獎嘉賓吳思遠的陳詞:
“香港電影史上曾經有過很多次起伏,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香港電影人從來沒有放棄,始終抱著必勝的信心。今日,是香港最困難的時候,我想我們電影人必然會企出來,和我們全港市民一起,我們要打贏這場仗,要令香港走出困境。有香港就有香港電影,香港電影不死,香港不會死。”
與此同時,另外的變化正在悄悄發生。
2003年,內地同香港簽訂了《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即“CEPA”),香港電影開始進入合拍片時代。
二十年后,我們面臨和當年《無間道》上映時相似的處境,“救市”成為了中國電影的關鍵詞。
重看《無間道》,也就有了另一重現實意義。
在電影里,《無間道》講了一個不斷追尋、確認自己身份的故事;
在電影外,《無間道》也講述了一個故事:
在一個人人求快、粗制濫造的世界,依然有人用精益求精的態度打磨作品,證明好故事永遠可以打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