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路窄不好走,現在加寬了、還是水泥路,方便多了......”近日,走在剛硬化的通組路上,黃山市休寧縣五城鎮月潭村言田組村民洪顯藍喜不自勝。言田路是今年五城鎮“一事一議”項目之一,全長1200米、寬3.5米,計劃投資40萬元,完工后可一解該組群眾出行難題。
休寧縣自2008年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以來,8年來累計投入資金1億元,建設村內公益事業項目2000多個,極大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好評。今年,該縣又通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實施道路修建、農民文化廣場建設等項目137個,涉及全縣19個鄉鎮、113個村、1123個村民組。項目預計總投資2015萬元,其中財政獎補1022萬元、群眾自籌258萬元,受益群眾近17萬人。目前,全部項目均已開工建設,完工率達85%,預計10月底前所有工程全部完工。
該縣大力實施以“一個政策、三項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投入機制,從項目申報、資金使用、工程質量等方面從嚴管理。為確保資金安全和工程質量,該縣在項目申報前采用衛星地圖定位測繪、竣工驗收時使用專用儀器精準測量,有效預防了“批東建西”、套取資金等現象發生;發布“一事一議”工程材料參考價,便于村級精確編制項目預算和鄉鎮審核監管,防止“報多建少”等資金違規行為。同時,強化監督考核,做到獎優罰劣,制定了“推倒重建、黑名單”等措施,對質量不達標的工程一律要求推倒重建,做到“建一處百姓受惠一處”。
為發揮群眾的主體意識、調動參與村級建設的積極性,該縣規定“一事一議”自籌資金以群眾自愿為依據,并鼓勵村民捐資、集體出資和社會捐贈。同時,項目由村委會組織實施、必須召開村民代表會進行表決,項目招投標或者發包一律公開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從而做到所“籌”之款由農民自愿交納、所“補”資金規范操作、公開透明,真正把決定權和監督權交給群眾。
與此同時,休寧縣還出臺了“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特惠制政策,在普惠制項目基礎上,每年安排若干個項目,以特惠制方式重點扶持貧困地區、邊遠山區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白際鄉結竹營村石壁下組便是特惠制項目的受惠者之一,多年來,因交通不便,村民出行只能靠肩挑背馱,而茶葉、毛竹等農副產品也因運輸困難導致售價低廉,影響了群眾脫貧致富。今年6月,該鄉爭取特惠制資金20萬元并整合其他幫扶資金,動工興建了一條長2.5公里、寬4米的通組道路,盡管10月底前才可完成路基建設、明年實施硬化,但村民們依然很高興,紛紛稱贊這是條脫貧致富路。據悉,該縣今年共安排特惠制項目17個,覆蓋16個鄉鎮17個貧困及邊遠山區行政村,總投資1045萬元,其中財政獎補資金405萬元,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