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廣安市積極適應市場化改革要求,創新財政支持經濟發展方式,引導各方面資金投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為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動力和活力。
一、完善“財企合作”機制,加快組建產業發展基金。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積極探索運用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等市場化運作模式支持產業發展,按照“資金變基金、資金變資本、無償變有償、短期變長期”的理念,今年從市本級預算安排的1.55億元工業、農業等九大類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組建充實產業發展基金,推進設立總量達2.5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和300萬元的創新創業引導基金,通過股權投資、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等方式,讓財政資金由一次性投入變為循環使用,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效應,激發社會資本活力。
二、完善“公私合作”機制,激發民間資本投資活力。加快推進PPP模式運用,出臺《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實施意見》,組建市PPP中心,建立PPP項目庫,篩選包裝47個適宜開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項目,涉及污水處理、流域治理、城市道路、醫療衛生等多個領域,總投資達659億元,吸引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投資運營,激發民間資本投資熱情,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供給方式多樣化的公益性事業和城鎮化建設發展新格局。
三、完善“財金互動”機制,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題。認真研究省上出臺的財政金融互動政策,結合實際制定我市財政支持金融、金融支持實體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信貸風險分擔機制,設立300萬金融工作專項資金,安排企業貸款風險補助專項資金1000萬元,采取擔保補貼、風險補償等間接補助或事后補助方式,鼓勵和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兩類”公司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撬動金融資本支持經濟發展。建立優質企業和重點項目名錄,明確支持重點,截止7月底,為中小企業和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發放貸款120億多元,確保政策支持重點與企業、項目發展需求有效對接。
四、完善“定向支持”機制,破解實體經濟發展瓶頸。落實促進工業經濟穩定增長政策,針對工業企業流動資金短缺問題,籌集5000萬元用于工業企業應急轉貸,為光前集團等42戶工業企業提供應急轉貸資金2.9億元,緩解企業臨時資金周轉難題,幫助企業穩定生產經營。針對實體經濟企業資金鏈斷裂風險,通過盤活各地存量資金,設立總規模達2.5億的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先后幫助玖源化工等26家企業緩解融資難題,促進實體經濟穩定增長。針對中小微企業、“三農”和新興產業融資難題,籌集資金8000萬元參與省信用再擔保公司組建,積極籌建市農業擔保公司,切實解決實體經濟發展融資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