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加強中心城市道路建設,拉開路網骨架擴大城市規模。“十二五”時期,投資42.8億元,北面開通了太岳街、文博路、濱河南路、崇實路,西面打通了文昌街、紅星街,東面建設了客運環路、紅星東街,南面打通了黃花街南段,實施了東南出入口通道工程,東南新區新建了桃園路、紫光路、文峰路、松林街等22條主要道路工程,總里程39.8公里,這些道路工程的實施,打通了舊的斷頭路,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拉大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城市空間,激活了城市土地。加大了對老舊道路的改造提升,投資7600萬元對澤州路和鳳臺街進行大修,總長13.3公里,面積41.3萬平方米,2012年投資2.4億元對鳳臺街進行了人行道改造,2013年投資1.4億元對迎賓街進行了改造,2015年投資6.93億元對澤州路、蘭花路、新市東街、太行路、文昌街等兩橫五縱共七條主次干道提標改造工程,道路改造總長度20.31公里,改造人行道32萬平方米、車行道24.8萬平方米,改造后的道路增加了道路面積,實行了人車分離,消除了蜘蛛網,提升了通行速度,減少了擁堵,展現出了整潔有序的街道景觀。
二是加強城市管網建設,大幅提升供水供熱供氣垃圾污水能力。“十二五”期間,投資5047.9萬元實施了城市給水管網提升工程,投資3998.7萬元,實施城市供水管網工程,新增供水管網92.6公里,增加10萬供水人口; 投資1204.3萬元新建了自來水應急搶修中心,投資2043.3萬元新建了金村水處理站,投資1755萬元,對舊城管網進行改造,確保了城市居民安全飲水。投資4.56億元,實施了晉城熱電廠集中供熱熱網工程,新增供熱能力1227萬平方米;投資1.82億元2012年至2014年連續三年實施“溫暖工程”,解決了27個老舊片區450萬平米供熱問題。投資3350.5萬元新建南村門站一座,增加了市區供氣保障能力;2013年投資2500萬元實施了煤層氣氣源轉換工程,供氣能力翻番,解決了市區氣源不足的問題。投資10761萬元,建設了鎮源污水處理廠一期污水深度處理和再生水回用工程,處理后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滿足工業冷卻和景觀用水要求;投資7697萬元,建設了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容工程,新增日處理能力4.5萬噸;啟動了金匠污水處理廠一期建設。建成了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實施了葦匠生活垃圾填埋工程。
三是圍繞群眾所想實施便民工程,努力改善群眾生活條件。“十二五”期間,投資9737.4萬元,新增246臺公交車,大大緩解高峰時段的運載壓力,縮短市民候車時間,改善市民乘坐環境,提高了公交服務能力。2011年投資2168萬元硬化市區20條背街小巷,改造6961米小街巷,完成5.59萬平方米的道路硬化,大大方便了老城區居民出行,改善了城市基礎設施。2012年投資5994.21萬元硬化20條小街巷、新建16座公廁。2013年投資5000萬元建設了城市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5000輛公共自行車投入使用,2015年又投資3800萬元新增3000輛電動自行車,為市民提供了便捷、綠色、休閑、健身的出行方式。2015年投資2307萬元,在鳳展、圣亞等主城區中心地帶、車流人流密集區和易堵路段建設了三座人行天橋。“十二五”市財政配套6461萬元,爭取中央補助資金6918萬元、省補助資金7065萬元,進行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建設,改造面積154.07萬平米,進行節能改造后,建筑可延長使用的年限30多年,冬季可提高室溫4℃至5℃,夏季可降低室溫3℃,提高了室內熱舒適度,明顯改善廣大居民居住生活質量。
四是實施城市安居工程,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2011年投資907.2萬元,對政府經濟適用房進行了外部配套。2012年投資2720萬元,建設216 套廉租房,總建筑面積10060平方米。2012年投資6.26億元,開工建設了市區公租房項目,建設用地約100畝,建筑面積181096平方米,修建住宅2795套。目前,該工程即將完工交付使用,公共租賃住房的建成,將有效解決我市家庭住房困難問題,提高我市困難家庭生活水平。
五是支持綜合場館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投資2.59億元,建成了市圖書館、檔案館、美術館三館合一項目,該工程位于主城區東南部,文博路東,現職業技術學院校區西,工程占地面積約43畝,建筑面積51651平方米,建設了圖書館藏書區、借閱區、咨詢服務區、公共活動與輔助服務區、市檔案館檔案庫房、對外服務用房、檔案業務用房和技術用房、愛國主義教育展館、市美術館展廳、藏品庫房、培訓中心、創作室及附屬用房、報告廳等。投資5億元,開工了市文化藝術中心;投資4.89億元,開工建設政務中心大樓。
六是支持縣域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重點區域城鎮化。2014年市政府特設立1億元城鎮化建設專項資金作為扶持各縣(市、區)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配套性資金。城鎮化建設專項資金的分配引入競爭機制,通過科學規范的競爭擇優、分配使用和績效管理機制,建立科學合理、高效公平的專項資金分配新模式??己朔謩e設定了定量定性兩類19項指標,全面考核各縣區城鎮規劃管理、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建設效果等方面情況,由城市規劃、城市管理、統計分析、產業經濟、財務會計等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審組,經過實地考察、查閱資料、聽取匯報、組織評審四個環節,綜合評估得出名次,按名次確定補助金額。通過競爭分配高平市2500萬元、沁水縣2000萬元、城區1700萬元、澤州縣1500萬元、陽城縣1250萬元、陵川縣1000萬元。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重點區域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
七是支持各縣村鎮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生活環境。積極推進百鎮建設。市財政配套7000萬元,爭取省級補助資金7000萬元,支持高平市馬村鎮、澤州縣巴公鎮、陽城縣潤城鎮、沁水縣嘉峰鎮、陵川縣禮義鎮等十個重點鎮建設,重點突出“五建設兩整治”,即通過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公園綠地、中心街市、居住社區等五項建設,鎮區景觀風貌和環境衛生兩項整治,引導周邊農村人口向重點鎮集聚。這些工程的實施有力提升了城鎮基礎設施的公共服務水平,有效改善了城鎮人居環境。圓滿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十二五”期間市財政配套資金1500.9萬元,爭取中央補助資金5778萬元、省級補助資金2001.2萬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7750戶。補助標準從2012年的11000元/戶提高到現在的14000元/戶。通過實施農村危房改造,農村困難居民住了上安全、實用的房子。支持鄉村清潔工程建設。市財政配套7274萬元,爭取省級補助資金6666萬元,為全市78個鄉鎮2186個村配備清掃保潔人員12000余名、購置垃圾清運車5988輛、配備垃圾桶2萬余個、建設垃圾中轉站12座、垃圾處置點200座。全市鄉村實現了清掃保潔,垃圾統一收集、清運和處置,農村柴堆、煤堆、糞堆、料堆集中清理,村莊容貌整治等,建立起完善的農村清掃保潔和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改善了鄉村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