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創新驅動意識,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一是落實產業引導基金政策。投入3000萬元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向初創期、成長期中小微企業投資。二是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整合商貿發展資金、服務業發展資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資金等近1億元,通過“借轉補”和事后獎補方式,支持社會資本投入實體經濟。三是積極引導外貿轉型升級。增加安排外經外貿發展資金,支持更多企業出口創匯。支持海關、商檢機構通關一體化建設,促進貿易便利化。四是大力支持招商引資。落實財稅優惠政策,促進招商項目早落地、早投產、早見效。
強化財政金融意識,引導金融資源服務實體經濟。一是創新擔保融資體系。深入推進“4321”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努力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二是建立金融服務實體新機制。落實續貸過橋資金2.25億元,并加快運作,努力提高資金周轉次數和周轉率,扶持更多企業發展。三是落實企業上市獎勵政策。安排2000萬元支持企業首發上市、中小企業“新三板”掛牌。四是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和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通過PPP模式、特許經營、股權合作、財政補助、民辦公助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服務領域。
強化財政改革意識,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一是深化預算管理改革。強化全口徑預算管理,健全政府預算體系。積極推進預決算公開,建設“陽光”財政。按規定收回的結轉結余資金,積極盤活財政存量。探索編制三年中期財政規劃,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二是扎實推進營改增改革。全面貫徹中央和省部署要求,學習政策,完善措施,落實責任,強化宣傳,積極做好營改增試點改革各項準備工作,確保5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工作全面推進。三是深化政府債務管理改革。按照“疏堵結合,開明渠、堵暗道”要求,規范政府債務管理,逐步將政府債務分類納入預算管理。編制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全面反映政府收支和資產負債情況。
強化依法理財意識,推進財政收入預期管理。一是健全收入預期管理制度。完善財稅庫銀聯席會議制度,每月召開財政、國稅、地稅收入調度會,分析收入情況,研判收入預期,會商相關工作。規范旬報和月報制度,每月精準預測財政收入,保證預測數相對穩定。二是完善收入預期管理工作措施。全面實施綜合治稅,精準摸排稅源信息,堅持依法治稅,應征盡征。完善非稅收入征繳制度和監督體系,規范非稅收入征管。三是壓實收入預期管理工作責任。明確相關部門收入征管分析工作職責,將各縣區、各部門收入預測、征管、入庫等工作納入本系統績效考評。建立約談和通報制度,對收入異常增長、違法違規組織收入、收入預期與實際差距較大的縣區和部門,開展約談、通報,強化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