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發證券(000776,股吧)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撰文指出,中國如果能給出有效的降低其尾部風險的信息(僵尸債務重組+銀行資本重組),比方說已經僵尸化的債務從信用融資市場剝離出來,停息掛賬,進入債務重組清算程序,資本流出和人民幣匯率的貶值預期最終就能穩住。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1月天量信貸后,利率分歧加大。看多者認為加杠桿不可持續;看空者擔心貨幣政策取向生變。央行態度好像不是什么問題,嘴上是硬了點,但能隨時監控信用投放數據的央行并未釋放出要遏制的信號。相反,春節前流動性投放算很賣力氣的,今年節前流動缺口非常大,但沒有出現短端利率上跳;2.5萬億信貸數據后,央行等8部委又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似乎對于目前信貸放量是默許的;以及央行引導MLE利率下行;這些說明穩定需求側是短期宏觀政策的選擇。
去年8月和今年1月,中國兩次匯率闖關明顯感覺到,已經錯失了彈性的匯率取代貨幣盯住平穩過渡的時間窗口,匯率沒有能成為經濟沖擊的吸收器,貶值很強對應于自我實現的需求緊縮的放大器。
1月份前十天金融資產風險偏好全面崩壞的風險,可能使得去年年尾確立的做減法的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杠桿)有必要做出一些策略性調整。
穩定需求側,以及借助于資本項管制和國際協商,盡量緩解匯率對國內利率的約束,避免債務通縮螺旋上升的循環,成為當務之急。我們體制最敏感的詞叫“合法性”,當這個受到挑戰時,什么都別說。面對金融規則的順周期性、個體風險的傳染性可能加劇的整體不穩定,引發系統性風險甚至金融危機時,有其他選擇嗎?形勢比人強,“合法性”決定了加減法必須一起做。
市場真正擔心的是,1月份前十天匯率闖關失利后慌亂之中被迫重走老路,如此加杠桿帶來的風險偏好企穩一定是茍且的。但也可能是供給側(做手術)的一個前奏,如此也可以理解為:搖擺不定兩三個月的宏觀不可能三角的重心,重回國內,開始重新重視根本了,算是撥亂反正。經濟學50人會上各位師長的發言說明大家都看到了急所。楊偉民主任講“我們去產能、去庫存、降產能時間窗口非常短”。
手術要盡快做,癌癥不一定會好,但暫不擴散,續上命,以后還有機會做事。中國如果能給出有效的降低其尾部風險的信息(僵尸債務重組+銀行資本重組),比方說已經僵尸化的債務從信用融資市場剝離出來,停息掛賬,進入債務重組清算程序,資本流出和人民幣匯率的貶值預期最終就能穩住。
匯率和股票反正是個預期的結果,如果命續上了,結果未必很差。
無論是從悲觀還是從樂觀的政策選擇場景看,利率的前景似乎都不那么壞。
(劉煜輝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本文摘自《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