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從明年10月1日開始,人民幣將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的貨幣籃子,成為第五個SDR貨幣。人民幣“入籃”,不僅象征國際社會對中國經(jīng)濟實力的肯定,也將對全球金融秩序及中國的金融改革,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SDR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會員國提供的融資便利。會員國出現(xiàn)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基金組織指定的會員國換取外匯。SDR只是一種記賬單位,它的定值是和一籃子貨幣掛鉤。在人民幣“入籃”前,這籃子的貨幣分別是美元、歐元、日元及英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每五年檢討這籃子的幣種。
要成為SDR貨幣,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貨幣發(fā)行國的貨物或服務出口位居全球前列;二是它必須是“自由使用的貨幣”。由于中國是全球的貿(mào)易大國,因此早在2010年便符合第一個條件。但由于中國的資本項目沒有完全開放,因此人民幣遲遲無法成為SDR貨幣。
雖然人民幣至今還不算是完全自由使用的貨幣,但在這一輪的檢討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zhí)行董事會議一致投票通過人民幣“入籃”,而且人民幣在這籃子的權重為10.92%,比日元(8.33%)和英鎊(8.09%)高。這是對中國崛起與經(jīng)濟實力迅速增長的認可,也有分析師形容這是“政治決定”。
顯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人民幣納入SDR,也有利于鞏固它作為多邊機構的角色。在2010年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治理改革方案,將約6%的投票份額轉移給包括中國的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國家。但由于它的最大股東美國的拖延,這方案至今還沒落實。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今年4月便表示,這改革拖延太久,影響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合法性、代表性和有效性。
盡管如此,中國鍥而不舍地爭取人民幣“入籃”,反映了它融入現(xiàn)有國際金融秩序的意愿。在新的SDR貨幣籃子中,比重下跌最大的是歐元,從37.4%下跌至30.93%,而美元的比重只從41.9%微跌至41.73%。雖然美國繼續(xù)主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但相信中國在國際金融秩序的改革中,將爭取更大的話語權。在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時,周小川便曾撰文建議,擴大SDR的功能以取代美元,并創(chuàng)造可保幣值穩(wěn)定的“超主權儲備貨幣”。
人民幣“入籃”,提高了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吸引力。從戰(zhàn)略角度及經(jīng)濟發(fā)展需要來看,人民幣國際化是個必由之路。在人民幣國際化的“三步走”戰(zhàn)略下,首先是發(fā)展人民幣為貿(mào)易結算貨幣,其次是投資貨幣,最終成為儲備貨幣。不過,在這過程中,中國有必要加速金融改革,以提高人民幣的流通性。
今年以來,中國在金融改革方面,確實做出許多努力,包括放開存貸款利率,對外國央行及主權基金開放國內(nèi)債券市場以及縮小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匯率。不過,在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前提下,金融改革的步伐有時還無法跟上市場的變化。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3月會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時表示,人民幣“入籃”,有利于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用開放倒逼改革。
在這一方面,新加坡可扮演積極的角色。新加坡是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兩國最近在跨境人民幣流動和資本市場互聯(lián)互通方面,達致一系列的協(xié)議,包括將跨境人民幣業(yè)務試點從蘇州市和天津市擴展至重慶、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額度從500億元人民幣翻倍至1000億元人民幣,以及提升雙邊貨幣互換協(xié)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希望與中國加強合作,在本區(qū)域打造一個既富彈性而又蓬勃發(fā)展的人民幣生態(tài)系統(tǒng)。
人民幣“入籃”,可說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中國崛起的象征。不過,從SDR貨幣籃子的權重來看,美元在全球的主導地位,相信還能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當人民幣成為主要的儲備貨幣時,全球金融格局將出現(xiàn)新的景觀。(聯(lián)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