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高級研究員管濤撰文指出,“8.11”匯改后,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已得到基本完善,下一步更為重要的是匯率政策的選擇。做對匯率政策,在建設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中至關重要,建議可借鑒美國經驗,采取強勢人民幣政策。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強勢人民幣并非追求人民幣單邊升值,而是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前提下,按照“對內平衡優先”的原則定位人民幣匯率政策。它強調做對利率比穩定匯率更加重要,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讓匯率政策給貨幣政策松綁;強調匯率水平變化是結果而非目標,允許匯率根據經濟基本面情況短期波動,將匯率水平變化當成其他政策實施的結果而非預設的目標;強調匯率政策是對外籌碼而非負擔,支持納入國際經濟政策協調但非單方國際義務,支持加強全球金融安全網建設和區域貨幣合作。
強勢美元政策的借鑒意義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國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美元貶值周期。疲軟的美元對促進出口、抑制進口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綜合來看對美國經濟的作用卻值得商榷。1995年,美國財長魯賓提出“強勢美元政策”的概念,明確表示“強勢美元政策符合美國的利益”。
所謂“強勢美元”并非簡單意義上的美元匯率強勢,核心是維持美元在國際結算、國際資本市場以及各國外匯儲備中的絕對主導強勢。強勢美元也不代表美元只能漲不能跌,美國政府并未刻意采取任何工具和手段去支持某個匯率水平。而且,往往是美元弱勢的時候,美國反而更加強調強勢美元。
如2007年10月30日,美國財長保爾森在印度新德里表示,美國堅守強勢美元的政策,并稱“貨幣匯率應由開放的市場基于經濟基本面情況決定。”2008年7月22日,保爾森表示,盡管在房產市場穩定之前,金融市場將繼續存在壓力,不過預計國會本周將批準政府支持企業改革方案,并再次強調強勢美元符合美國利益。2012年8月9日保爾森又稱,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自有其道理,目前金融市場動蕩不會損害美國經濟的實力、開放性和競爭力,他同時再次強調強勢美元符合美國利益。
總之,美國奉行的“強勢美元政策”是以經濟基本面為支持的,強調對內平衡優先,即經濟穩才能貨幣穩,美國好才能世界好。在對外為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的溢出效應做辯護時,美方就一直強調,量化寬松是穩定美國經濟金融的需要,而救美國就是救世界,因此,量化寬松不等于貨幣戰爭。
基于下述理由,中國也可效仿強勢美元政策,于“十三五”期間,建立健全“強勢人民幣政策”框架。
首先,人民幣已經逐步確立了世界新興強勢貨幣的地位。1994年匯改后到2014年底,人民幣兌美元雙邊匯率累計升值42%,國際清算銀行編制的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分別累計升值65%和93%,分別排61種貨幣中的第三位和第六位。即便此次匯改后人民幣匯率有所回調,但前三季度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仍然均升值了3.6%。
其次,強勢人民幣符合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盡管受周期性因素影響,短期人民幣匯率有所走弱,但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市場效率,以及基礎國際收支持續較大盈余等,將繼續為人民幣強勢提供基本面支持。
再次,強勢人民幣政策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有助于提振對中國經濟和貨幣的信心,為改革開放創造良好的預期環境;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中國地位和影響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更好促進中國參與全球治理。
“強勢人民幣政策”的具體內涵
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訪美期間闡述人民幣匯率問題時,主要強調了四點:一是近期中國完善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加大了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目前人民幣匯率偏差矯正已初見成效。二是從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看,人民幣匯率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三是將堅持市場供求決定匯率的改革方向,允許人民幣雙向浮動,反對搞貨幣競爭性貶值,反對打貨幣戰。四是發展資本市場、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定價機制是中國的改革方向,不會因為這次股市、匯市波動而改變。
落實上述主張,其實就是強勢人民幣政策的立場。具體來講,實施強勢人民幣政策,首先要克服“浮動恐懼”,有關當局應適時、平穩地退出現時的外匯市場干預(包括行政和市場手段的干預),讓人民幣匯率實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動。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應該這樣的:第一,市場匯率是可變的,人民幣匯率能上能下,雙向波動;第二,匯率變化是透明的,人民幣匯率的漲跌可以從市場找理由,而不是從匯率政策找原因;第三,匯率水平是可信的,境內外價格趨于一致;第四,匯市干預是例外的,政府基本退出外匯市場干預,實現市場自主出清。
其次,實施強勢人民幣政策并非主觀追求人民幣單邊升值,而是按照“對內平衡優先”的原則定位人民幣匯率政策,通過強勢的經濟實現強勢的貨幣。這包括三方面的具體涵義:
第一,做對利率比穩定匯率更加重要。即加快推進利率形成機制和調控機制的市場化改革,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當內外均衡目標沖突時,匯率政策應該給貨幣政策讓路,為利率政策松綁。
第二,匯率水平變化是結果而非目標。即匯率的短期波動應反映當時的經濟基本面狀況,當強則強、當弱則弱;匯率水平變化應該是其他宏觀經濟政策實施的結果,而不應將匯率的漲跌作為預設的目標。
第三,匯率政策是對外籌碼而非負擔。即支持大國間應加強經濟政策協調,但不能將維持匯率穩定作為單方面的國際義務;支持加強全球金融安全網建設和區域貨幣合作,尤其當人民幣的國際使用日趨廣泛后,中國能夠也應該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歸根結底,作為大型開放經濟體,匯率政策是次要的政策,不能忽視但也不能過分夸大其作用。強勢的經濟才會有強勢的貨幣,只有經濟穩才能夠貨幣穩,只有經濟發展可持續才會有人民幣資產高回報,而不是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