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典型CCRC公司布魯克代爾處于連續10年虧損的境地。國內企業又究竟能夠忍受幾年虧損呢?
“微利”本質須認清
即使把各方面因素都考慮到并盈利了,養老產業也不是一個“躺著數錢”的行業。據劉挺軍介紹,泰康人壽對養老產業投資的盈利預期,按凈運營收入占資產的比例來衡量,也不過2%~3%。
劉挺軍表示,布魯克代爾的虧損是因為計算了折舊,而商業不動產考察其盈利能力要按經營現金流和現金流折現來計算。“我們希望通過5到8年的時間,形成穩定的現金流。從大資產組合來看,我們會配一些收益較高的,但也要配一些穩定的,比如養老社區。我們期望凈運營收入與資產的比例,大概能達到2~3個百分點,這是社會平均租金加上服務溢價的結果。”
“第一,養老是長線產業,沒有暴利;第二,服務做好了,社會租金會回到正常水平。”劉挺軍總結道,“最終能不能成功,一是要看商業模式,二是認清行業屬性——是服務業而不是地產業。”
王勤表示,國外的養老機構也不是暴利,“比如在西班牙,凈利率一般在6%左右。”而在中國,更應該“薄利多銷”,“開發商要從開發型的地產商轉變為經營型的地產商,這是一樁長期的生意。”
一位長期關注旅游和養老產業的職業投資人表示,養老行業目前盈利狀況普遍不好,“收獲期估計還要過幾年”。在他看來,兩三年的培育期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超過五年還不能達到盈虧平衡,估計這個企業也就做不下去了。
“養老項目從立項、籌備到開業的周期,本身就比一般產業要長很多,而運營達到平衡點一般需要3~4年以上,達到盈利狀態一般要5~6年時間。這個周期對于投資商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一方面需要較為雄厚的資金鏈,另一方面需要具備可持續的運營能力。”邱浩浩說。
細節風險不可忽視
在盈利難的現實之下,不少所謂的養老項目其實另有目的。邱浩浩表示,由于養老項目投資回報周期長,很多開發商為了快速回籠資金,打著養老的幌子拿地,實際上進行房地產開發。
真正要做養老的企業,目前還在不斷試錯的過程當中。在王勤看來,養老產業要迎來大發展,從人口的計算上,大概有5~10年的過渡期,眼下這個行業已有很多重復投資:“不少企業往往在前期準備不夠充分,項目來來回回地修改,造成了資源浪費。”
對于養老行業的服務業屬性,許多企業也理解不到位。“能盈利的機構的共同點有:設施設置不是大而全,而是能靈活利用空間;服務專業,不是人海戰術,而是有專業團隊,這是很重要的。”王勤說,人才不足是目前房地產商遇到的大問題之一。
此外,對于養老機構在法律方面的風險,很多企業還認識不足。“風險還是比較大,比如老人在院內有個閃失,家屬把養老院告上法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想要規避,要注意兩方面,第一是在法律條文上規定,還有入院時的評估,有據可查;第二就是從設計上考慮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