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試行)》。《辦法》選取16個指標對全省183個縣(市、區)進行年度考核,并一改以往“一刀切”的考核方法,將所有縣(市、區)劃分為4大類,相應地在指標考核權重上予以區分。其中,對北川、平武、旺蒼等58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將不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及增速3個指標。(四川日報6月28日)
距離習總書記的講話“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一年時間了,《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試行)》無疑是對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的最好落實。這種根據當地實際、選擇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科學發展、協同發展、優化發展的因地制宜發展,充分體現了四川省委、省政府轉變思想和因地制宜思維,是對全省區縣經濟的重新統籌布局。
一個人有多大的能力、能夠做出多大的貢獻,必需讓他站在最適合他發揮的舞臺上。因地制宜的考核模式,首先解放了長久以來“唯GDP論英雄”考核方式形成的思維定式,掃除特別是地理環境不好、交通不便捷、資源不豐富區縣的干部胸中的“壓抑”與“郁悶”。因“先天”條件的不足導致經濟發展緩慢的現狀,不再會“遮蓋”地方干部的工作和工作實效。因地制宜的考核方式必然催生出因地制宜的發展方式,揚長避短是每個人的本能,既能干實事、有實效,又能展示自身優勢、得到上級的認可甚至是嘉獎,會去除地方干部心理上的沉重包袱,促使地方干部釋放巨大的動力與潛力。
想法是一切事物發展與變化的源頭。思維、思想的轉變將會極大的促進地方干部工作方式和工作追求的轉變,釋放地方地理環境、資源的優勢和潛力。《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試行)》充分考慮了區縣實際與未來發展大方向,向地方干部指明了一條大道,根據區縣更為具體、詳細的情況制定出全面、詳盡的發展規劃,沿著它走下去,辦實事、講實效,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切實改善地方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