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傳遞出不少好信息。
盡管存在下行壓力,上半年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經濟結構優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340637億元,同比增長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7%,二季度增長6.7%。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介紹經濟企穩首先表現為GDP增長率平穩;第二是就業穩,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17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目標的71.7%,31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在5%左右,總體比較穩定;第三,物價穩,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1%,與一季度持平;第四,收入和消費增長穩,上半年居民收入實際增長6.5%,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3%,均與一季度持平。
“補短板”已見成效。數據顯示,農林水、扶貧、科技等領域的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薄弱領域投資增長較快。
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則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顯示了新興產業的光明前景。上半年網上零售額增長28.2%,網絡約車、在線教育、醫療等各種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新產品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上半年醫藥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4%,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28.2%,新能源汽車產量大增88.7%。
此外,需求結構進一步改善。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3.4%,比上年同期提高13.2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數據顯示,經濟增長模式尚不能完全脫離傳統方式。
相較于一季度貨幣的巨量投放,二季度貨幣政策略有收斂,但整個上半年融資貸款規模仍超出市場預期,數據顯示,新增貸款仍主要流向房地產和基建領域。
上半年基建投資對GDP的帶動作用依舊明顯。基建投資完成4.9萬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約19%,同比增長20.9%;在投資增速整體下行的背景下,基建投資增速持續加快。
房地產繼續起到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個人購房貸款新增2.36萬億元,同比增長1.25萬億元。個人購房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0.9%,同比上升13.9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階段。完成這一跨越,從根本上說要靠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高。從這個角度展望未來的中國經濟,有兩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要。一是如何激活民間投資,這是驅動TFP提升的活躍因素。今年年初以來,民間投資增速大幅下行,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拉開明顯“剪刀差”。上半年,民間投資15.9萬億元左右,同比名義增長2.8%,增速比前5個月回落1.1個百分點。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61.5%,比去年同期降低3.6個百分點。5月份國務院出動專項督查組,試圖查明原因,阻止民間投資的進一步下滑,但從6月份數據來看,下滑的趨勢仍未止住。近期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民間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針對民間投資中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提出了具體政策。但民間投資態勢并非很快就能改變,這還需要許多更系統更深入的工作。
二是技術創新及其轉化體系的優化。此前世界銀行的報告認為,東亞經濟的高速增長模式一直缺乏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與產業適時的銜接是歷史發展的關鍵。我國目前科研投入、工程師人數、每年新申請專利數量已經居于世界前列,但實驗室與商業應用之間的橋梁還不夠寬闊。而拓寬這座橋梁,需要的不僅是產業政策,還需要更優良的教育系統、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高效的經濟糾紛司法解決效率、更完備的投融資市場等等,這也意味著改革必須是全方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