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停四個多月后,新股發行正式重啟。與此同時,IPO也再次迎來較大幅度的改革。11月27日,證監會制定并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發行審核權力運行的若干意見》,從9個方面規范發行審核權力運行。專家指出,IPO注冊制是市場化、法治化精神的集中體現,是A股依法治市的最關鍵一步。同時,注冊制將淡化行政審批、放松行政管制,有利于消除權力尋租與腐敗風險。
證監會九大鐵律約束發審
我國股票市場建立20余年來,共有2800家公司通過發行上市融資累計超過7.5萬億元,對于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在新興加轉軌的市場環境下,發行審核的體制機制安排如何既能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防范欺詐上市風險,規范擬上市公司行為,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又能有效防范可能產生的尋租空間,切斷利益輸送的鏈條,遏制腐敗行為的發生,始終是發行制度改革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
對于發審權力的運用,證監會日前再出手,出臺“鐵律”予以規范。本次證監會發布的《意見》中公布了“九大鐵律”,其中除第一條、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外十次提及“人”這一因素,其中不僅僅牽扯到發行人和審核人,同時提及相關利害當事人。第四條更是直接強調要求杜絕個人因素對審核進程的影響。
從內容看,針對現行發行條件過多過寬問題,《意見》研究取消《證券法》明確規定之外的首發和再融資發行條件,調整為通過信息披露方式落實監管要求,壓縮審核權力項目和內容,從源頭上減少尋租空間。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27日在發布會上表示:“這次出臺的意見,是我們對發行審核權力運行過程中可能存在權力尋租和腐敗風險的事項和環節進行全面梳理排查的基礎上,采取的有針對性的完善和改進措施。”
有媒體解讀,證監會副主席姚剛被查,以及今年以來落馬的原投資者保護局局長李量、原證監會發行監管部處長李志玲、原證監會發行三處處長劉書帆四位官員均曾經手握發審權力。對于姚剛落馬的原因,市場分析多集中在發審部門的IPO或再融資腐敗問題上。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IPO核準制存在致命缺陷,需要官員進行行政審批,存在權力尋租的空間。“我們需要推行注冊制,去行政化,加速市場化改革進程。”董登新說,不過目前改革進程很艱難,需要監管層自我革命,還權于市場和投資者,將權力尋租市場壓縮到最小。
發審最快僅需75天是誤讀
具體來看,《意見》的第三點是針對市場反映的審核進度不透明問題,建立限時辦理和督辦制度,對各審核環節提出明確時限要求,在正常審核狀態下(因政策原因停發或調整的除外),從受理到召開反饋會不超過45天,從發行人落實完畢反饋意見到召開初審會不超過20天,從發出發審會告知函到召開發審會不超過10天。
對此,部分市場人士解讀為,從理論上,如果項目準備充分,上述進程“無縫鏈接”,那么新股審核到發行最快只要75天。不過申萬宏源(行情000166,買入)很快就指出,媒體75天的解讀是錯誤的。在上述算法中,初審會到發審會通知函以及發批文,這兩段時間期限沒有給出,這對于調整二級市場的股票供給留下余地;最后不排除還有窗口指導的可能。
另有投行人士認為,《意見》中的這三個時間段,是證監會內部可以控制的時間,關鍵最耗時的是每個時間段之間的間隔。此外,按目前的流程,企業IPO申請通過發審會后,還需要獲得一個發行批文才會正式招股并上市。這個發行批文的節奏,會根據多個方面因素,比如二級市場的承接力等對新股發行節奏進行控制。
不過相較于之前,審核速度的確是提速了、周期縮短了,例如在2012年發行較為順暢的年份,基本上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
簡化發行為注冊制鋪路
在上周五的證監會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張曉軍還介紹了注冊制推進的最新進展情況。張曉軍表示,目前,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的各項準備工作有序開展。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正在組織研究與注冊制相關的配套規章和規則。
國泰君安(行情601211,買入)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認為,《意見》的內容是向注冊制過渡的方向,注冊制不是一蹴而就的。核準制走向注冊制是一個過程,減少審核內容等實際上在減少證監會發審的權力,將選擇權和判斷權交給市場。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在退市制度日益完善的大環境下,無論是中國證監會內部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內容,都將改革大旗指向了注冊制。早日將A股審核制改革為注冊制,A股才有望完全市場化。證監會出臺的上述“鐵律”,此舉不但是一項遏制權利腐敗行為的針對性措施,而且也是注冊制改革的重點,它標志著A股向注冊制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大通證券相關人士也表示,正在向注冊制過渡的新股發行制度對A股市場的負面影響將逐步減弱。而在注冊制實施之后,建立了高效投融資功能的A股市場將進一步滿足居民投資結構的改善需求,制度改革紅利為A股市場帶來的增量資金規模遠大于市場擴容規模,預計IPO對未來“改革牛”影響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