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順應“供給側改革”轉型發展,成為當下金融機構關注的焦點,而以盤活信貸存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見長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則迎來歷史機遇期。不過,在駛入“快車道”的同時,資產證券化業務也需直面市場流動性不足、發行效率低等問題,迫使銀行等金融機構需進一步“思維革命”。
“中國正迎來資產證券化發展的黃金期。”民生銀行(行情600016,買入)行長助理石杰27日在中國民生銀行資產證券化高峰論壇上表示,“供給側改革”有兩大根本任務,一是將資源要素從產能過剩、增長空間有限的產業中釋放出來,二是為提供中高端消費服務的“朝陽產業”輸送更多的勞動力、資金、金融和技術。而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方興未艾的資產證券化業務順應了這一改革要求。
證券化可以盤活我國的金融資源存量,提高利用效率,有利于支持實體經濟,也有利于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據此,近兩年針對資產證券化的政策暖風不斷。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發文,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發行實行注冊制管理。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新增5000億元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規模。
在政策推動下,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業務開始大步前進,2015年我國各類資產證券化業務規模超過5000億元,是過去9年的總和。今年以來,不少金融機構在信貸資產證券化道路上發力,誕生了首單住房公積金貸款證券化、首單酒店會展行業資產證券化、首單汽運行業資產證券化、首單物業租金企業資產證券化。
“當前,商業銀行及金融行業的競爭重點已經轉移到對優質金融資產的爭奪,資產證券化對抓住優質客戶和優質資產,實現資產流轉交易機制的生成與提速等都起到重要作用。”民生銀行投行部總經理張立洲表示,當前我國金融資產規模已超百萬億元,而已經證券化的資產占比仍然很小,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因此我國資產證券化發展前景廣闊。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在資產證券化業務,特別是信貸資產證券化駛入“快車道”的同時,市場流動性不足、發行效率不高、投資主體單一、缺乏高收益產品等問題卻在困擾金融機構積極投身信貸資產證券化。
中債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任東旭介紹,截至今年10月末,共有385家機構投資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其中152家是銀行機構,占比達到62.3%。“銀行互相持有優質信貸資產,一方面不利于分散風險,另一方面無法利用好產品風險收益的特點。”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資產證券化產品種類相對單一,目前近60%的產品是銀行信貸資產,且多是優質資產,這類產品收益率相對較低,一定程度影響發行端和投資端的積極性。
張立洲說:“要想順應‘供給側改革’,實現有效供給和有效需求的對接,需要金融機構創新思維模式,提升專業水平,研究哪些金融需求是真正屬于供給側支持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