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家族有它自己清晰明了的投資理念和投資目標,在此框架下,專業的投資經理可以采用他們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投資。
當前,市場上普遍反映實業越來越難做,中國的家族企業出現了從實業向金融業逐漸轉型的趨勢。比較普遍的模式是保留主營業務線的同時積極開拓金融領域的投資,如參股金融投資機構或成立公眾公司模式運營的產業投資基金。另外一種較為隱蔽但逐漸浮出水面的模式是家族在實體企業以外設立由家族控股的私人投資公司、投資基金或者其他投資主體,對企業多年積累的財富進行投資管理。通過公開信息統計,美的的創始人和實際控制人何享健家族投資參股的金融機構,數量已經多達10家。一些大機構如順德農商行、開源證券和易方達基金等。截至2015年6月底,由何享健控股的美的控股和其子何劍鋒控股的盈峰控股的金融資產規模至少已經超過1800億元,儼然一個巨大的“金融帝國”。
由于金融的專業屬性,無論以何種方式進行投資,對于富豪家族來說首要問題是要聘請到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對其投資進行管理。從專業程度而言,家族投資平臺往往希望能夠從傳統金融機構聘請到高端人才,因為這些人才往往聚集在投資資源更為豐富、薪酬方案更為詳盡的大型機構。比如說,常見的方式是從一家大型公募基金聘請一位基金經理作為家族的證券投資私募基金的管理人。然而,在筆者看來,家族投資者也應該意識到,他們不必按照大型投資機構的方式進行投資和運營,因為兩者的長期目標、階段性目的和投資限制各不相同。家族投資平臺在投資策略和理念上和傳統的金融機構存在很多差異。
首先,家族投資者應該意識到其投資的時間跨度通常要比傳統的機構投資者更長。一個家族在考慮其投資周期時應該考慮的不僅是5年10年,甚至是1/4世紀乃至一個人的一生,更長到一個家族的幾代人。所以在資產類別選擇和資產配置上可以考慮更為長期的策略。投資理念上更具耐心,避免過度追求短期的終值,尋找長期鎖定資本并產生長期增值的能力。投資方式上,往往與實業關聯的家族具有的優勢之一是可以獲得獨有的長期投資機會。一項對歐洲家族辦公室資產配置的調查發現,這些家族辦公室將超過20%的資產投入到各種低周轉率、具有天使投資類型回報的私募股權投資工具當中。
其次,家族投資相對于金融機構在操作上具備更大的靈活性。這個靈活性可以有效地配合其采用的長期投資策略。在良好設計的激勵機制下,家族投資相對傳統機構面臨更少的業績考核、資金贖回和經理人就業壓力。所以短期的市場波動對于家族投資者的影響明顯要小。很多時候,機構明知其投資邏輯是正確的,但因短期內投資者無法承受損失,最后導致機構將重心轉向更為短視的目標。這就是耐心資本給予家族投資者的力量。另外,機構投資者和家族投資者在風險承受能力存在差異。機構投資的要求是旨在最低程度標準差的約束條件下,實現一個具體目標(給定收益風險最小化)。家族投資者的風險指標衡量種類遠比標準差要廣泛,最關注的焦點往往是資本的永久損失或某一投資期間的虧空風險。
第三,家族投資平臺沒有一般機構體制僵化的限制,無需遵循傳統機構投資者必須遵守的嚴格指令、披露規定、監管和法律規定。一個機構僵化模式的例子是對它們投資固定收益資產的規定:很多機構只能持有投資級別以上的公司債券,因此往往不考慮公司的基本信用級別變化的原因下,不得不出售所有降為非投資級別的債券。然而,家族投資者可以充分利用這種潛在的(和頻繁出現的)市場錯位。
最后,家族投資可以采取個性化、定制式的投資方式,滿足家族獨特的需求、偏好和風格。試想一下以下兩個富豪家族的投資特征:一個家族的消費比例相對于其資產規模很高,幾乎沒有傳承目標;另一個家族的消費比例相對于其資產規模很低,目標是打造一個代代相傳的財富帝國。很明顯,在10%的投資組合被私募股權投資套牢10至15年的情況下,或者周期性熊市使得其股票組合在6至8個月內回落了20%-30%的情況下,兩個家族的反應是很不一樣的。所以兩個家族應該采用各自完全不同的資產類別選擇和資產配置策略。
在筆者看來,家族投資者應該理解和認可一個觀點:現實中他們可以從大型金融機構聘請合適的專業人士管理他們的財富,但他們不需要完全按照大型投資機構的方式和策略進行投資。這就要求每一個家族有它自己清晰明了的投資理念和投資目標,在此框架下,專業的投資經理可以采用他們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投資。
(作者系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