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靈活運用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建立融資擔保公司、設立政府風險擔保基金等方式,切實降低銀行信貸風險,調動銀行支持中小微企業的興趣性和積極性,為遏制金融“馬太效應”創造條件。
在當前經濟下行、實體企業不景氣、整體信貸需求萎靡等背景下,銀行風險偏好轉移,紛紛加大對大中企業信貸投放,通過擴大安全資產投放,以遏制飆升中的不良貸款率,其行為亦在情理之中。而令人擔憂的是,即便現在已屬買方信貸市場,但因銀行信貸投放風險偏好,加上中小微企業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等問題,在我國生活中實際也形成了范圍不斷擴散的金融“馬太效應”。
所謂金融“馬太效應”,即經濟落后地區、盈利能力弱的中小企業獲得銀行信貸及相應金融資源越來越少;而經濟發達地區、盈利能力強的大型企業尤其國有大型壟斷企業獲得銀行信貸及相應金融資源越來越多。據媒體披露,這種金融“馬太效應”,在央行五次降息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一些大型企業貸款利率大多獲得商業銀行基準利率10%-15%的優惠,由于貸款數額大,對企業財務利率貢獻達20%-30%。同時,大型企業由于有很好現金流,反過來更能獲得巨額信貸支持,促使貸款獲得更低利率。而與之相反的是,降息對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影響有限,絕大多數企業在銀行貸款利率都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10%-15%;而且由于盈利能力弱,銀行懼怕風險,更加不愿對其放貸,反過來又促使中小微企業更缺乏貸款優惠利率話語權。尤為突出的是,這種金融“馬太效應”形成,在全國形成了金融資源倒流,即經濟落后地區資金流向經濟發達地區,加劇地區之間金融資源分配新的不平衡。
金融“馬太效應”形成,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首先,會導致大型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形成新的不平等競爭,不利于經濟生態環境形成。因為,大型企業大都屬國有壟斷行業,其發展越大,越占據更多金融資源,越是對中小微企業形成強大金融“擠出效應”,這對中小微實體經濟發展不利,加劇“融資貴”破解難度,且前幾年沿海中小微制造企業資金斷鏈、關門跑路潮或有可能重演,這對實體經濟無疑將是重大打擊,也會使“雙創”經濟戰略引擎受到鉗制。同時,還會加劇大型企業形成新經營壟斷,對國有企業改革及民資參與國企都會產生巨大阻力。其次,會打破地區金融資源分配的再平衡,進一步拉大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由于經濟落后地區大多缺乏效益好的大型企業,商業銀行會將信貸資源集中投向經濟發達地區,會使落后地區企業信貸資源減少,更加制約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目前商業銀行信貸宏觀戰略基本就是沿著這個思路走的。再次,會讓銀行與企業之間陷入信貸“囚徒困境”,更加惡化金融生態環境。由于金融“馬太效應”存在,容易使銀企雙方產生互不信任、互不配合的離心離德信貸傾向,相互之間為確保信貸安全和獲取信貸資金而采取“挖墻腳”式的相互損害的利益博弈行為。對大量中小微企業來說,感覺會喪失銀行信貸支持,即怕銀行催逼償還貸款之后,會變卦停止給企業貸款,使企業告貸無門陷入經營困局,為此會誘發不少企業對到期貸款故意不償還,導致信用違約,從而加速銀行不良信貸資產上升,導致銀企關系對立,更加惡化企業信貸環境。對銀行來說,會產生信貸恐慌情緒或信貸心里陰影,即惜貸、畏貸行為,對信貸更謹慎,更注重企業身份,會實施更大范圍、更深程度的抽貸、斷貸、壓貸等行為,這樣就會更加劇企業信貸危機,使實體經濟陷入更大信貸風險漩渦中。
誠然,金融“馬太效應”形成,不是小事,而是關系到整個社會金融經濟能否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大事,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絕不能等閑視之,一定要采取切實可行措施,遏制金融“馬太效應”進一步擴散。從當前看,中央政府應統籌金融經濟發展大局,制定過硬政策措施,充分發揮“窗口”引導作用,督促各大國有商業銀行及大型股分制商業銀行合理確定不同經濟地區、不同規模企業之間的信貸投放數額;同時,央行對不同經濟地區之間銀行機構實行差異化存款準備金率和貸款基準利率,確保經濟落后地區信貸資源充足和中小微企業真正享受降息帶來的實惠;銀行監管部門制定支持中小微企業具體量化考核指標,加強督查,確保支持中小微企業信貸措施到位,為遏制金融“馬太效應”奠定基礎。
同時,各級地方政府也要積極發揮作用,及時搭建銀企對話交流平臺,通過召開銀企座談會、銀企信貸項目簽約等方式,引導商業銀行支持中小微企業;并通過靈活運用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建立融資擔保公司、設立政府風險擔保基金等方式,切實降低銀行信貸風險,調動銀行支持中小微企業的興趣性和積極性,為遏制金融“馬太效應”創造條件。
(作者單位系湖南省懷化市銀行監管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