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雖然在學術上尚存爭議,但能否順利跨越中等收入的“魔咒”,卻是現階段我們所面臨的不容回避的問題。“十三五”規劃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尋找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我認為要順利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第一要靠民企的市場創造力來不斷提升全社會的平均收入水平,第二要靠黨的堅強領導來維護社會穩定和逐步提升社會民主化程度。
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首先要能夠可持續地提高國民收入水平,讓國民收入水平從中等水平逐步進入中上等和高收入水平。改革開放的推動讓我國國民收入水平順利實現了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水平的跨越,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讓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向中高收入乃至高收入水平的目標的邁進需要新的增長動力,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外源式需求和資源來支持自身的增長,另一方面更加需要以深化改革來發掘和釋放內需,為可持續增長提供堅實的內需基礎。
可持續增長更多地需要依靠民企的市場創造力。民企是市場化的產物,也是資本人格化的具體體現,因此追求效率和效益是民企的天然本性,創新自然也是民企內在的可持續的沖動,民營企業的市場創造力是與生俱來的。另外,民企的海外市場拓展屬于純市場化的行為,其資本擴張不涉及國家主權因素,具有天然的便利性,應該構成未來我國企業征戰海外市場的主要力量。另外,由于民企占據了國民經濟的絕大部分,不但是就業市場存量部分的主渠道,還是新增就業的主要提供者,民企的發展對提高國民收入水平有著直接的現實意義。以深化改革來為民營企業的發展與創新創造必要的制度環境,是支持民企發展,從而推動國民收入水平可持續增長的重要保障。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的國民經濟發展的投資依賴癥在“三期疊加”的大背景下,讓依靠政府投資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失去了可持續性,而政府投資與財政投資的擠出效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市場機制的損害,對市場創新力形成了負面因素。我們欣喜地看到近期宏觀政策已經發生了標志性的轉變,國家政策性銀行(國開行和農發行)發行的萬億專項金融債直接注資民營企業(萬向錢潮、臥龍電氣、興蓉環境和金龍汽車等),支持制造業的發展,而不是傳統的全部投向“鐵公基”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使得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能夠更加公平對待民營企業,更加持久并解決央行擔心的擠出問題。這是宏觀經濟政策轉型的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有理由相信之后宏觀經濟政策在支持經濟發展方面將會更加公平對待每一個市場主體,而不再區分國企和民企。
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其實質就是社會發展在公平、公正方面出了問題,從而讓經濟與社會發展停滯不前。完全市場化的發展雖然體現了經濟發展效率的一面,但是長此以往會造成社會群體發展機會的不平等,引發各群體之間的分裂與沖突,從而給可持續發展帶來困擾。因此,適時調整收入分配結構,以市場化的一次分配來激勵和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和效率,以二次分配來促進社會公平和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是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在于擁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定領導,而公平公正正是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有充分的信心通過適時的政策調整來推進社會公平與發展成果的全社會共享,這也是“十三五”規劃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
總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要依靠釋放改革紅利支持民企的發展來實現國民收入的可持續增長,另一方面要依靠中國共產黨的堅定領導來穩步推進民主進程和社會發展的公平公正,讓發展與穩定成為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積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