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推進簡政放權 優化產業結構調整 政策再出“組合拳” 穩工業成穩增長抓手
11月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用新理念統領“十三五”規劃編制;部署推進工業穩增長調結構,促進企業拓市場增效益;確定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建設適應市場需求的利率形成和調控機制。
重點推進工業穩增長
有專家表示,我國在一段時間內對傳統工業仍有很大需求,當前市場需求下降較快,應借機將污染嚴重、技術落后的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重整,提高工業綜合實力。
中國商報注意到,重點部署推進工業穩增長、調結構成為本次常務會議一大特點。會議認為,我國工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當前要著力穩定工業增長,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企業效益,這對穩住就業、鞏固經濟向好基礎,意義重大。會議從促進“創新”、“拓展市場”、“深化企業改革”及“加大信貸扶持”等四個方面入手出臺了相關舉措。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今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一大主因就是工業經濟持續下滑。因此,穩增長最重要的就是穩工業。”
今年以來,中國工業發展放慢,鋼鐵、水泥等傳統產能過剩產業衰微明顯。工業經濟不佳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工業生產增速的持續下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9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為5.7%。而這一增速在去年還保持在8%以上,兩年前則一直是雙位數的增速。
今年1-9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低于GDP(國內生產總值)6.9%的增速,傳統工業增長大幅放慢。其中,水泥、平板玻璃、汽車產量分別下降4.7%、7.5%、0.9%,手機和筆記本產量也產量分別下降了1.6%、12.8%。
中國社科院工業所研究員劉戒驕認為,我國在一段時間內對傳統工業仍有很大需求,因為我國很多基礎設施的建設都需要鋼鐵水泥等產品。當前市場需求下降較快,應借機將污染嚴重、技術落后的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重整,提高工業綜合實力。通過整合把工業生產能力進一步優化,讓真正應該被淘汰的企業退出市場。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學院教授許中波也認為,對鋼鐵企業要加快環保技術改造,既可以實現穩定就業,同時也能促進經濟增長。他還建議,國家對轉崗工人進行培訓,為中國制造業提供更高水平的勞動力。
為了穩定工業增長,國務院進一步出臺了四項舉措。在促進創新方面,要求整合財政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中國制造2025”關鍵領域、企業改造、城市?;泛弯撹F企業搬遷改造等等;利用“互聯網+”,建設大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與中小企業、創客等對接的工業創新平臺。
在拓展市場方面,則是大力促進與群眾需求密切相關的日用消費品等升級發展。擴大綠色建材等使用,推廣應用重大應急裝備和產品,支持農機、船舶等更新,加大鐵路、通信等高端裝備走出去步伐。“深化企業改革”則意在加快推進“僵尸企業”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加大支持國企解決歷史包袱,大力挖潛增效。而加大信貸扶持的手段是鼓勵金融機構對有市場、有效益企業加大信貸投放,推廣大型制造設備、生產線等融資租賃服務;研究設立國家融資擔?;穑徑庑∥⑵髽I融資難題。
從上述政策可見,高技術產業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仍是政策扶持重點。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此表示,“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優化產業結構并推動產業升級,這對中國實現‘制造業大國’目標并在未來保持中高速經濟增長的目標至關重要。要平衡好產業升級和經濟平穩增長之間的關系,就需要在宏觀政策層面加以適度調節,通過貨幣、財政以及產業政策來協調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將催生“新工業革命”
與傳統制造業的萎靡不振相比,高技術產業則發展迅速,高端裝備制造業增速明顯要快于工業平均增速。“互聯網+”和“雙創”正在改變傳統工業的研發、生產和營銷模式,這將會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
“高端制造業是工業經濟的新亮點,未來經濟發展還是有賴于工業制造業向更高水平的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張立群表示。盡管工業經濟持續低迷,但工業內部結構卻在不斷優化。與傳統制造業的萎靡不振相比,高技術產業則發展迅速,高端裝備制造業增速明顯要快于工業平均增速。
事實上,從“十三五”規劃建議來看,“智能制造”將是未來五年產業發展的重點,相關扶持政策還會陸續出臺。姚景源就指出,針對“中國制造2025”重點部署的十大產業,應該采取技改貼息的措施,鼓勵銀行向技術升級改造的企業放貸,利息由政府“兜底”。
業內表示,國家重點支持《中國制造2025》關鍵領域,首先是新興產業方面將得到巨大支持。“互聯網+”和“雙創”正在改變傳統工業的研發、生產和營銷模式,這將會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傳遞出了這樣的信息,要利用“互聯網+”建設大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與中小企業、創客等對接的工業創新平臺。
劉戒驕認為,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國需要發展新興產業,但這些產業本身占工業的比重不會非常高,這是一個逐步增長的過程,但新興產業對其他部門的帶動是非常大的。
根據“十三五”規劃建議,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產業。而以2030年為時間節點的重大科技項目,則包括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機器人、深空深海探測、重點新材料、腦科學、健康保障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興產業已經顯示出強勁的增長趨勢。今年7月份,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行業增加值增長34.6%;城市軌道交通設備制造增長19.7%;通信設備制造增長15.5%;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增長12.8%;電子器件制造增長13.1%。
提速高速公路審批
業內學者表示,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精減高速公路審批前置要件是簡政放權的重要體現之一,還因取消和下放節能評估、壓覆礦審批等手續,使企業節約了時間和成本。
據了解,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的改善將帶動工業生產整體形勢轉好,如今公路已成為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大頭。今年1-9月,國家發改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218個,總投資18131億元。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總投資最多,為9906億元,占總投資額的54.6%,公路建設完成投資10771億元、增長14.6%,較上半年加快3.7個百分點,普通國省道、農村公路投資增速均在20%左右。
一直以來,高速公路的報建手續一直與“高速”無緣。由于高速公路建設里程較長、涉及國土面積廣、涉及的管理部門較多,報建審批周期較長。據悉,一條高速公路,從最初的規劃到最后拿到“準生證”,至少需要兩到三年,更長甚至需要四到五年。
有業內人士表示,由于高速公路項目的審批涉及到國土、環保、規劃部門等單位,而從層級上來講,又涉及國家、省、市、縣四個層級,所以整個鏈條拉得比較長,導致立項審批過程較為漫長,拖慢了項目的推進速度。以省級高速公路為例,一個項目要想獲批,需要完成包括交通運輸部行業審查意見、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批復、節能評估、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在內的十幾項專項審批。
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精簡優化高速公路審批,取消和下放節能評估、壓覆礦審批等手續,將高速公路審批前置要件從17項減為選址、用地、環評等7項,對具備條件的報建手續推行“先建后驗”;同一投資項目審批所涉事項要協同下放,將其中涉及重大規劃布局、重要資源開發配置等項目審批核準權留在省、市級政府;對必要的中介服務實行清單管理,探索整合高速公路項目節能、地質災害等專題評價,實行聯合評估評審;推行網上并聯審批,加快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縱向貫通,用公開便捷的政府服務釋放促發展、惠民生新紅利。
這意味著,“慢速”的高速公路審批終于要提速了。
業內學者表示,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精減高速公路審批前置要件是簡政放權的重要體現之一。由于取消和下放節能評估、壓覆礦審批等手續,在申報時,企業不需要提供節能評估報告書及其他報告書,節約了時間和成本。同時,允許“先建后驗”的措施也將逐步打開高速公路企業發展空間,部分高速公路建設企業有望在資本運作下重新樹立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