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耀,1968年生,北京人,中歐工商管理學院EMBA畢業,現為榮昌·伊爾薩洗染連鎖企業董事長。
在多數人看來,洗衣服并不是一件能稱得上“榮耀”的事。但張榮耀認為,這是最接近他內心的夢想。
榮昌洗衣從最初的傳統線下連鎖加盟興起,到2000年左右遇到模式發展瓶頸,遂開始向PC互聯網轉型,開始“一帶四”+聯網卡的模式。直到2013年11月,再次“自我革命”,推出基于移動互聯網的O2O洗衣服務產品e袋洗。從張榮耀與榮昌的經歷來看,e袋洗能從一個傳統企業內部長出來,可謂相當奇葩。
目前e袋洗在微信上擁有20多萬用戶,APP端10萬用戶,累計30萬用戶,日訂單數在4000左右,客單價扣除代金券在60元左右。而雖然脫胎于傳統企業,e袋洗的創業團隊卻以85后的互聯網原住民為主。
挨打后的躁動
張榮耀生于湖北仙桃,比老鄉小米創始人雷軍年長一歲。家里兄弟四個,他排行老二。家庭成分定的是“地主”,但在那個年代,窮到“活下去都困難”。
用他的話說,上大學之前,自己“好像一頭驢一樣,蒙著眼睛,圍著一個磨打轉,自己卻還以為走了好遠。”不過,在“漆黑一片”的少時記憶里,有一件事情,曾像閃電一樣擊中過他。
那時,他讀小學六年級,一天晚自習,張榮耀和村長、書記的孩子們一起,在課堂上玩鬧。正鬧得開心時,老師一把揪住張榮耀,“啪”地給了他一記耳光,吼了一句,“你也能跟著一起鬧!”
“我小的時候,挨揍是常有的事,甚至覺得老師喜歡你才打你。但這一巴掌給我的震動很大,因為老師的話讓我覺得我和別人不一樣,我是地主的孩子,別人是村長、書記的孩子。我們不一樣。”張榮耀說,這一巴掌,讓他懵懂地意識到一個詞——社會地位。
1986年,張榮耀考上北京輕工業學院(現北京工商大學),度過了一年自卑的大一生活之后,他意外當選學院的學生會主席。
生活隨之躁動起來。
作為學生會主席,張榮耀沒少折騰,舞會、辯論賽、演講,大學校園常見的活動他都搞過。不過,和別人做活動不同的是,他從來不給老師“添麻煩”,遇到問題就自己想辦法。“比如保衛處不批準,那就說點好話,送點小禮物;又或者人氣不旺,我就想放個電影,可學校不批,我就想辦法把學校搞定。”
在張榮耀看來,這不是學校派給他的活兒,而是他鍛煉自己的機會。也是因為這股“闖”勁兒,張榮耀開始倒騰做小買賣。他做過自行車出租生意,賺了點小錢,之后又喊來兩個弟弟,在學校里開了一家洗衣店。沒想到,這竟成為他一生的事業。
“我自己也想過很多次,為什么會選擇做洗衣店。因為這是個手藝活,我把技術交給家里人,不管未來我干什么去了,家里人都能靠手藝活下去。”張榮耀說。
第一段輝煌
生活總是充滿變數,因為諸多因素,張榮耀畢業時被分配留在校辦工作。冗繁的會議服務,端茶倒水,讓他覺得太過平淡。而另一件事更是刺激了他。
讀大學三年級時,他交了女朋友。看到別的女孩子脖子上都掛著項鏈,他想這應該是必備用品,應該像發卡、梳子一樣,貴不到哪兒去。一天,他便到學校門口的一個商場,花60多塊錢買了條項鏈。女朋友收下項鏈后,什么也沒說。過了兩個月,張榮耀偶然從別人的嘴里得知,一條金項鏈需要1000多塊錢。
“我當時一個月工資才70多塊錢。”他開始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
不久,學校進行校企改革,張榮耀鼓動他所在的分院院長,申請了一個“技術轉讓和開發”的公司。公司的經營一直不好,但張榮耀看好公司發展,他向學校交了幾十萬元承包費,接過了公司的管理權。不過,學校給的房子、獎金,他全都沒要。他認為,這些扶持也會成為一種羈絆,會綁住他的手腳。“不想因為房子影響我的自由選擇,我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情。”
彼時,張榮耀和弟弟的洗衣店經營得如火如荼,有了自己的干洗技術,也陸續開了分店。1995年前后,張榮耀從學校辭職,全心投入洗衣行業,打造“榮昌”品牌。
他也迎來了事業上的第一段輝煌。榮昌老員工李林麗回憶,1997年她大學畢業應聘進入榮昌,當時公司名氣很大,“那會榮昌的廣告都是買報紙的頭版位置。”事業越做越大,張榮耀不再滿足于單純的洗衣服,開始轉型做貿易,引進皮衣干洗設備出售,加盟店上百家。
最艱難的時光
但是,商業世界沒有永遠的一帆風順。千禧年前后,張榮耀遭遇第一次困境。
2000年3月,高盛集團有意投資榮昌,但對榮昌旗下110家門店進行調研后,最終放棄了這個打算。高盛調研認為榮昌存在幾個致命問題,包括重資產、現金流不集中,用戶數量不夠多,房租上漲等不確定性因素太多,招標團體大客戶沒有優勢等。
“我原本以為公司只是感冒發燒,睡一夜就好。這才知道原來是‘癌癥’,而且不是一處,全身都是。怎么都覺得是死路一條。”張榮耀說,他甚至一度萌生退意。
但幾個月后,與新浪一段無心插柳的合作,讓他找到了解藥。張榮耀回憶說,榮昌陷入困境本質上是,我一錘子買賣,把設備賣給人家就完了,傭金也不那么好收。而跟新浪合作才讓我明白,要跟顧客建立聯系,我這個行業真正最有價值的地方,是我的顧客價值。我的核心競爭力是我的顧客,是我的龐大的用戶數,那我就應該圍繞我的用戶數去專業化,而不是圍繞洗衣行業專業化。
2004年,他又推出“聯網卡”模式:一家洗衣店周邊配套五六個收衣點,收上來的衣服交給洗衣店清洗,而對消費者來說,只要有一張聯網卡,就能在榮昌所有門店使用。
張榮耀認為,這個模式解決了高盛提出的所有問題。只是,完成產業鏈再造,需要時間。
此后幾年,可以說是張榮耀創業生涯最艱難的時光。轉型需要錢,但投資人對此完全不理解。原來賣設備現金流是正的,現在卻要賠本做市場投入?不行。
家人也開始質疑張榮耀的選擇。兩個弟弟提出不同的發展方向:動用一下關系,拿塊地炒房地產,至少可以發筆小財,總比錢越做越“抽抽”的好。就連張榮耀的司機也忍不住給他“洗腦”,給他講大家都怎么賺錢。
榮昌的老員工都記得,那幾年張榮耀頭發白得很厲害。“最艱難的那幾年,我吃一頓飯超過30塊錢,就覺得太奢侈了。有時候也會覺得很絕望,沒有辦法的時候,真的是掉眼淚。”
新的爆發
隨著移動互聯網浪潮的興起,互聯網思維、用戶思維開始像病毒一樣,在商界散播開來。張榮耀推崇的商業模式從被人看不上,也開始變為被人模仿、追捧。
微信面世,張榮耀無比興奮。他告訴所有人,他的夢要實現了。“真的,我太興奮了。我曾經在黑暗中撞得頭破血流,很苦悶絕望,聯網卡沒有解決的支付和取送問題,微信一下子全解決了。”
張榮耀的互聯網模式發展開始加快速度。“2011年,我們在798開會。張總在墻上掛了一個很大的橫幅,寫著O2O轉型口號。當時我們看不懂。一位公司管理層悄悄問我,橫幅上的零二零是什么意思?”老員工李林麗說,當時公司管理層的想法都還偏于傳統,幾乎是被張榮耀拖著跑,“他每天都有很多點子冒出來,不斷試錯,其實挺累的。”
如果說之前的一段時間,張榮耀一直在蟄伏,那么“e袋洗”的推出,讓他的事業又一次登上高峰。e袋洗的董事長秘書介紹,“e袋洗”的名字是張榮耀想出來的。當時張榮耀去香港考察,發現香港有的洗衣店按重量收費,他深受啟發,回來就想到了按“袋”計費,一袋衣服多少錢,又想到要和互聯網相關,便定了“e”,諧音“一”。
張榮耀自己說,“e袋洗”這個點子,其實不是突然蹦出來的,而是絞盡腦汁為用戶想的時候琢磨出來的。“長衣服和短衣服洗衣成本沒有多大的區別。但是我們的客戶和員工經常為長短問題打架,顧客說是短的,我們說是長的,因為價格不一樣。后來我們就設計了這么一個袋子,不管衣服長短,全部99塊錢一袋。”
用戶裝滿了一袋,取件的人收袋時,幫用戶再塞進去兩件。這個段子曾經一度刷屏,成為e袋洗的經典案例。
投資人也找上門來。張榮耀說,這次他吸取了以往的教訓,認定要找有共同價值觀的伙伴——認可用戶價值,而不是只談生意。
現在,e袋洗的估值已經翻了近百倍,多個國家的商學院慕名前來考察參觀。
最近有家商學院想邀請張榮耀當董事長,但張榮耀說,他洗了25年的衣服,沒干過別的,能把洗衣服這件事做好就不錯了。而且,他的夢剛剛拉開。在他的心中,洗衣服絕對能成就一個“榮耀”的大公司,“我們絕對是一家可以和Uber抗衡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