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觀經濟和行業趨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下,作為我國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小銀行,面臨著諸多機遇與挑戰。如何打破原有發展方式束縛,加速業務轉型發展,在危機中培育新機從而突出重圍,成為當下擺在中小銀行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9月23日,2020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在云端召開。該論壇由新浪財經主辦,來自監管層、銀行界、學術界的數十位代表,圍繞“未來銀行之路:變局與使命”這一主題發表演講。中原銀行董事長竇榮興結合自身實踐,分享了他對新形勢下中小銀行實現突圍的思考,他認為可從四個方面發力。
提升服務客戶能力,建設友好型銀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數字經濟的爆發增長,銀行客戶行為模式發生顛覆性變化,讓傳統的銀行服務模式受到明顯挑戰,如何更高效地了解、把握和滿足客戶需求,并有效建立與客戶的情感聯系,成為銀行業價值創造的核心支撐,而數字技術的突飛猛進為中小銀行提升服務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在竇榮興看來,一方面,數據洞察有利于深度了解客戶。借助大數據發掘技術,銀行可以有效利用海量的數據信息,豐富完善客戶畫像,掌握和預測客戶需求,實現與客戶的高頻互動,進而為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另一方面,“擬人化”技術極大改善客戶體驗,銀行可以通過手機銀行或終端設備提供接近真實語境的金融服務,讓客戶獲得情感溢價,提升銀行的美譽度和客戶的好感度。
聚焦提升效率,打造敏捷銀行
隨著5G網絡、大數據中心等新基建的加快,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推廣,消費互聯網加速下沉,產業互聯網深入推進,全社會的數字化程度大幅提高。
基于此,竇榮興認為,中小銀行可以在前期數字化的基礎上,借助金融科技的硬件供給和數字文化的軟性因素,全面提高服務效率,成為“科技+金融”屬性的新型金融服務機構。
一方面,整合工作流程,減少中間節點,提高業務響應速度,實現業務敏捷。另一方面,基于業務配置人力資源,促進組織敏捷。銀行傳統的豎井式組織結構導致了人力資源的固化,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和客戶需求。銀行必須打破部門壁壘,開放組織邊界,使組織內部富余的人力資源按照業務進行自主流動,真正地提高組織效率,營造出“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良好氛圍,發揮出組織的創新文化和敏捷基因。
控制風險成本,構建智能風控銀行
當前科技的進步與數據的爆炸式增長,促使銀行進入一個新的轉型期,如何有效利用大數據等新技術進行風險管理,實現風險由“人控”邁向人機交互的“智能風控”變得意義重大。
智能風控銀行具體如何打造?竇榮興認為,可從三方面發力:一是打造數字化風控體系。通過加強大數據分析、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打造涵蓋前端營銷到授信落地,再到臨期、預警、催收、處置的全流程數字化風控體系,為智能風控建設提供基礎保障。二是完善新業務風險管理模式。數字化時代帶來了新的業務發展模式,如圍繞小微企業線上閉環、供應鏈金融生態平臺、消費信貸等出現的一系列新模式,銀行都要建立相應的數字化、線上化風控系統,助推新業務健康發展。三是對數字化帶來的新風險類型要加強管理,如重視模型風險、網絡風險等。
創新商業模式,探索未來銀行發展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深入推進,依靠利差賺取利潤的傳統銀行發展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未來市場發展要求。在竇榮興看來,數字化轉型的試水成效,讓銀行在經營管理、業務營銷等方面均感受到新技術帶來的突破與希望,數字資產有望成為銀行的新價值核心,而平臺模式、生態化發展、去中介化、跨界競爭等數字商業特征也為商業銀行勾勒第二曲線提供了方向指引,商業模式重塑成為大概率事件。
未來銀行發展的方向在哪里?他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打造場景生態銀行。主動以場景為核心向用戶提供金融服務,使銀行的產品、服務與用戶的日常生活有機結合,增強用戶粘性,提升銀行生態獲客能力。同時,強化平臺合作,提高對生態圈各參與方的價值賦能水平,從而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
二是打造開放銀行。商業銀行要通過提供開放的基礎設施、開放的基礎工具,讓能夠為銀行客戶提供服務、功能的創業者在銀行的平臺上進行開發、創業,從而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既能夠促進場景融合,構造場景之間價值提升的循環,又能夠推動各相關方在平臺上相互賦能,形成開放、共生、共享、共贏的商業生態。
三是打造普惠銀行。數字移動技術降低了銀行獲客、風險甄別、經營管理等金融服務成本,為銀行提供高效率、強效果、廣覆蓋的普惠金融服務奠定了基礎。未來銀行要更加深化新技術應用,解決服務在成本、收益和風險上的結構性不對稱,把服務觸角延伸至傳統金融覆蓋不到的長尾客群,真正做到金融普惠。(記者 裴熔熔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