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蘭考縣紅廟鎮土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在農行申請的75萬元擔保貸款到賬,河南農信擔保公司為我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的首筆貸款擔保服務正式落地。圍繞脫貧攻堅政策與鄉村振興政策有效銜接,河南農信擔保公司在蘭考縣選擇土嶺村、關東村作為試點,采取“合作社+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模式,開發出符合傳統農區村集體經濟組織特點的服務模式和產品,以增強村集體組織造血功能,壯大村集體經濟,在帶動貧困戶的同時惠及廣大農戶。
新型合作模式助推鄉村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大大解放農業生產力,使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但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推進,傳統的一家一戶耕作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為了破解農業“小散弱”難題,自2016年開始,中央“1號文件”多次對土地托管模式做出推廣要求,其中我省各地也對該模式做出了多番探索,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合作模式。
在蘭考縣紅廟鎮土嶺村,這座擁有耕地2320畝,人口2400多人,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的行政村曾經也面臨小農耕作帶來的問題。“耕作方式落后,生產效率低,種植規模小、成本高,農民增收難,青壯勞動力外流,耕地也漸漸出現撂荒的情況。”自2018年擔任土嶺村黨支部書記后,孔鐵邦一直思索如何帶領村民打破“增收難”瓶頸。2019年,該村率先響應紅廟鎮政府號召,成立了土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成為股民,并參與分紅。“我們與滎陽市新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簽訂土地托管協議,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的條件下,既節約了種植成本,農田得到標準化、規范化的科學管理,又能夠培育出更優質的農作物,賣出更高的價錢,真正實現了惠農增效。像今年,社員在玉米受淹的情況下,每畝還能分紅1338元,比土地流轉還多收入了538元。”除了托管收入,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后,有更多的機會去從事第二、三產業,大大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據孔鐵邦介紹,農民的土地托管出去后,已有多戶村民辦了企業,干起了生豬養殖,明年他打算帶領村民去種植生姜,讓大家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除了農民增收,村集體的收入也增加了。”孔鐵邦說,按照協議,滎陽市新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年向村里支付每畝30元的管理費用,另外,通過破埂、破渠、破路所增加的耕地面積收入,全部歸為村集體所有。“今年村里已將托管耕地面積增加到1500多畝,單這一項,村集體最低能收入4萬多元。”
“村集體的這些收入,將用來給村民交新農合、衛生費、養老保險以及整治村容村貌等。”描述著眼前以及未來的遠景規劃,孔鐵邦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發揮政策性擔保功能,打通村集體“融資路”
“在傳統農區,只有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了,才能推動農業生產實現標準化、規?;?、集約化,確保糧食安全;才能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優化農民生產生活環境;村‘兩委’才能切實服務群眾,多辦實事好事。”該公司擔保業務部總監劉恩太表示:“但從我們在全省多個鄉鎮的調研情況來看,村集體經濟組織整體實力仍然較弱,帶動效應不明顯,信貸融資困難重重。”
這樣的問題在土嶺村同樣存在。“雖然耕、種、管、收、銷都是別人負責,但村里還要自行出資購買種子、農藥、化肥等,但是合作社剛成立,哪有那么多錢。”孔鐵邦表示,在土嶺村快速發展的同時,資金匱乏問題也日漸凸顯。
“受農村財政資金短缺、缺少有效抵押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具備企業法人資格、沒有經營性收入等條件限制,銀行不給貸款,民間擔保公司也不愿給做擔保,所以融資很艱難。有些村子只能讓村民以個人名義向銀行申請小額貸款或通過民間借貸等渠道進行融資,再用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但是,這種做法風險大、成本高、程序麻煩,對資金需求較大的村集體經濟組織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該公司豫中第三辦事處總經理王珂說道。
為切實解決村集體經濟組織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充分發揮河南農信擔保公司政策性功能作用,該公司組織多部門專業人員會同合作銀行,多次前往蘭考縣紅廟鎮土嶺村進行實地考察,并派駐工作人員與銀行、村“兩委”充分協調溝通,按照“一行一品”的方式,歷時兩個月開發出符合傳統農區村集體經濟組織特點的貸款擔保產品。“此次與農行合作成功投放的75萬元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僅4.35%/年,月息3厘6。這是我們在全省首次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的貸款擔保服務,也是增強村集體經濟組織造血功能,創新業務服務模式和產品設計的有益探索。”劉恩太表示。
通過河南農信擔保公司提供的擔保增信,注入金融血液,為產業賦能;滎陽市新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提供托管服務,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節本增效,保障糧食安全,同時解放了勞動力,讓農民能夠就近就業。目前,這種新型業務模式已在蘭考縣逐步推廣,接下來將探索形成可持續可復制的業務模式在全省推開,以更好地服務我省傳統農區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為農民增收致富、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