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五育融合”的價值意義,學界專家深耕細耘、洞察剖析,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但是當前研究大多直奔學生知識的豐盈、能力的拓展、品格的提升等層面,鮮有關注大腦的發育與塑造機制。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是個體知識、能力、素質、品格諸方面形成的根基,因此基于科學用腦理念探究“五育融合”就顯得格外重要。
有利于促進大腦整體發展
人的大腦是一個由端腦和間腦組成的有機系統,端腦是由大腦皮層和皮下組織組成的有機系統,大腦皮層又是由枕葉、顳葉、頂葉、額葉等聯合組成的有機系統。從功能區來看,大腦皮層可劃分為視覺中樞、聽覺中樞、軀體感覺中樞、軀體運動中樞、語言中樞等多個神經中樞,這些不同的神經中樞各司其職,承擔著不同的功能任務,只有在適當的環境中才能得到最佳發育。
比如,視覺中樞偏向自然、色彩亮麗的發展環境,聽覺中樞偏向舒緩、旋律優美的發展環境,軀體感覺中樞和軀體運動中樞都偏向實踐、具身體驗的發展環境,語言中樞偏向互動、人際交流的發展環境。色彩亮麗、旋律優美的環境主要來自美育,自然、實踐的環境主要來自勞育,具身體驗的環境主要來自體育,互動、人際交流的環境主要來自智育和德育。可見,大腦的整體發育需要“五育融合”的學習環境。
有利于促進大腦協同發展
協同性是大腦工作的重要特性,同時又是大腦發育的重要特性。對于大腦中的神經元、神經系統而言,工作過程就是其受到物理或化學刺激的過程。正是由于這些刺激,大腦才能發揮出各種各樣的功能和作用,同時這些刺激也使大腦神經元、神經系統的物理結構、化學組成發生了一定變化,這些變化就是大腦發育發展的微觀表征。
對于大腦皮層而言,主要的神經系統有感覺系統、認知系統、記憶系統、情感系統、獎賞系統、運動系統、監控系統、鏡像系統等,這些神經系統之間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聯系,但是不同個體的不同神經系統之間的聯系千差萬別,后天不同環境和不同強度的教育實踐是造成差別很大的關鍵原因。
加拿大心理學家赫布認為:“如果腦袋里的兩個神經細胞總是同時被激發,那么它們之間的連接就可能變得更強,信號傳遞就可能更有效率?!边@一學習法則不僅適用于微觀層面神經元之間的聯合,也適用于宏觀層面神經系統之間的聯合。質言之,經常一同學習、協同工作的神經系統,它們在悄無聲息間聯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強大的學習系統。對于大腦而言,這樣的聯合系統和結構組織越多、范圍越廣、聯絡越密、通道越寬,所具有的功能就越多,效率就越高,擁有這種大腦的主體就會越聰慧、越機敏、越靈活??梢哉f,“五育融合”是培養聰慧大腦的最佳路徑。
有利于促進大腦科學發展
蘇格拉底認為,教育乃靈魂的轉向,通過接受教育,人獲得謀生的能力,同時獲得生命的價值,成為高尚的人。但是一些時候,教育出現了“異化”現象,忽視了作為主人的學習者,把學習者變成學習知識的工具。究其原因,既有功利主義、形式主義的情況,也有來自“五育割裂”“五育不全”的問題。
教學中重視知識學習沒有問題,但是過分重視知識傳授而忽略其他因素,就難以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務。從大腦皮層的結構來看,知識主要儲存在左腦顳葉,知識被喚醒后,其“工作”活動區間也不過是與左腦顳葉相近的頂葉和額葉,而人腦的右半部分及枕葉等大量區域則很少被利用。換言之,過度偏重知識的教學,雖然使學習者的左腦顳葉得到了更好發育,但是其他區域卻被忽視?!拔逵诤稀卑丝刂茩C制、監控機制、反思機制,能夠使學習者的認知、審美、道德、體驗、實踐等在全面發展目標的引導下走向融合,從而避免大腦“局部開發”的問題。
有利于促進大腦優質發展
大腦既在日積月累中發生“漸變”,又在系統形成中發生“突變”,這種“突變”正是大腦快速、高效、優質發展的關鍵。比如,“頓悟”的產生就是一種“突變”成果。相關研究發現,頓悟雖然是瞬間發生的,但卻是學習主體長期思考、砥礪前行、不斷求索的結果。頓悟現象其實是大腦建立了系統化的思維網絡,學習主體之所以對頓悟之前的思維活動沒有感覺,是因為思維網絡形成后,在其基礎上發生的思維過程就被潛意識、無意識所接管。
系統化的思維網絡如何構建?有些專家認為需要認知、情感、意志的耦合參與,這與深度意象形成靈感的原理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形成深度意象需要由形象到概象,由概象到意象,再由淺層意象到深層意象,這一過程會在某個時刻突然迸發出靈感來。從概象到意象,情感的參與必不可少;從淺層意象到深層意象,意志的參與不可或缺。類比可知,大腦中生發靈感的神經網絡結構組成亦是如此,包括認知、情感、意志等區域。
如果想使聰穎的智慧、豐富的情感、高尚的品德等融于一身,“五育融合”的教育是必由路徑,也只有“五育融合”的教育才能促進大腦更加快速優質發展。
(作者單位分別系江蘇師范大學、徐州工程學院)
《中國教師報》2022年03月09日第4版
作者:程 嶺 陳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