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央視網報道了一起特殊的消費案例:廣州一位91歲的空巢老人在婚戀網站上認識了52歲的李某,后者半個月后便以結婚為由索要6萬元彩禮和1萬元戒指錢,還叫老人一起炒股。
這種“殺豬盤”套路如此熟悉,只不過此次被擊中的卻是91歲老人。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相比于年輕群體,老年群體陷入婚戀騙局的幾率更大;而且隨著單身老人數量的不斷增加,這一現象有上升趨勢,值得注意和警惕。
數年來,在線婚戀市場的各種亂象頻頻見諸報端,諸如虛構人設實施詐騙、洗腦營銷誘導支付會員費、婚配對象為已婚人士等現象已見怪不怪,但局中人依舊會被各種手段誘惑,掉進泥潭才看清腳下的路。
喪偶老人近5000萬,銀發單身族交友被騙幾率高
據央視網報道,廣州的這位91歲老人自2017年老伴去世后就一直想找個人陪伴,于是老人在婚戀網站注冊了會員,很快便認識了52歲的李某,兩人互加了微信并出來見面。
半個月左右,李某主動提出結婚,并要求6萬元彩禮錢和1萬元戒指錢。1月23日和1月24日,老人在李某陪同下先后從多家銀行取出共7.8萬元現金。同時,李某邀請老人一起炒股,當老人去銀行取6000元現金想交給李某時,剛好遇到老人的女婿。
隨后,李某落荒而逃再無法聯系上,老人意識到自己被騙了。在警方幫助下,老人錢款被追回。據警方透露,李某是已婚身份,想通過在婚戀網站上找“金主”詐騙錢財。
事件曝光后,多家媒體轉發報道。部分網友以看客心態嘲諷當事人,但卻忽視了,在這背后,是老年群體普遍存在的孤寂感。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老齡人口超過2.64億,人戶分離規模逼近5億人,喪偶老人將近5000萬。也就是說,有近5000萬老人可能面臨同樣孤寂無奈的境況,與年輕人相比,他們的情感需求很少得到正視和討論,而他們的窘境每個人未來都可能經歷。
與此同時,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規模達1.1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43.2%。隨著老年人觸網率的不斷提升,針對他們的網絡騙局正潛伏在一個個圖標背后。
2019年10月9日,騰訊110平臺曾發布《中老年人反欺詐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基于2019年上半年用戶舉報大數據分析,結合公安機關破獲的案件案例,總結出針對中老年人詐騙的手法與特點。
白皮書顯示,交易詐騙、返利詐騙、交友詐騙三大手法讓中老年人“屢屢中招”,三者合計占比超60%。其中,交友詐騙占比11.2%,位列第三。
北京市京師(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歐陽一鵬向記者指出,隨老齡人口的不斷增長,老年人精神、心靈等更高層次的需求越發突出,但是市場上針對老年人研發的產品數量較少,關注度也不夠,因此婚戀網站開設的老年人婚戀板塊,針對特定人員的吸引力和用戶粘度遠遠高于其他年齡段的用戶。
頭部企業投訴量上千,婚戀網站暗藏五大套路
據易觀《2021年中國在線婚戀交友行業分析》報告顯示,婚戀交友用戶中百合佳緣品牌認知度最高,達87.2%;珍愛網和伊對分別位列第二、第三。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發現,除了伊對投訴量僅354條以外,其他三款相關APP的投訴量均在1500條以上;其中,世紀佳緣投訴量高達4475條,完成率為75.7%。
此外,記者在應用市場搜索與老年人交友相關的軟件發現,對伴中老年交友、再婚相親網、伊對等安裝量較高,但由于用戶數量及中老年觸網范圍有限,其在投訴平臺的投訴量并不高。
不過,記者查看相關案例及投訴情況發現,這些婚戀軟件存在的風險往往暗藏同類套路。記者結合具體案例粗略將其劃分為五類,以幫助消費者警惕相關騙局。
第一類:慫恿貸款支付,消費者陷退款難題
部分婚戀網站為了讓消費者支付會員費,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銷售人員通過五花八門的包裝話術,讓消費者稀里糊涂掏出第一筆錢,甚至提出貸款方式。在意識到自己被“忽悠”后,消費者要求退款往往得到婚戀網站冷嘲熱諷的推脫。
據廣東新聞廣播報道,2021年底,深圳的楊女士在某婚戀網站線下門店被“紅娘”慫恿花48800元找相親對象,楊女士實際支付了12200元,另外36600為貸款費用。當她意識到掉進陷阱想退款時,卻遭到門店多次推脫,還被威脅不還貸款便會上征信黑名單。在警方幫助下,楊女士的費用全額退款,并終止了貸款合同及可能產生的利息。
第二類:洗腦營銷簽署合同,婚戀網站不履行退款承諾
婚戀網站的銷售人員會通過“10年工作經驗、匹配率超過80%”等背景信息,將自己打造成“金牌紅娘”,讓消費者對其產生一定信任。至于其匹配率的具體計算方式,卻很難說清楚。在消費者簽訂合同的過程中,銷售人員會針對質疑作出保證承諾,讓消費者放心。然而,合同一旦簽署,他們的態度又是另一番景象。
2022年1月22日,高女士在微博發布多條有關婚戀網站的投訴,稱其和婚戀網站簽署了2份合同。按合同要求,她在順利結婚后可得到第一份合同的全款及第二份合同的70%,共計116960元。自2021年5月結婚后,婚戀網站并沒有按照承諾返款給高女士。今年3月3日,高女士通過投訴平臺表示,該網站從原先答應的6個月返款,變更為10-12個月,門店人員一直不肯正面回答打款時間。
第三類:層層誘導升級會員,服務內容與承諾差距大
正如記者在部分婚戀軟件注冊發現,客服會通過只有高級會員才能接觸到優質會員的話語,吸引消費者購買更多服務。然而,消費者購買之后會發現,客服的許諾很多都是空話。
3月4日,張璐(化名)發起一筆投訴稱,2月19日接到紅娘電話,說開通鉆石會員接觸不到優質會員,平臺讓其購買2380元金鉆牽線。張璐支付后發現很多會員基本長期不在線,發信息的都是些沒有實名認證的會員。他幾次要求退款,客服卻表示沒有權限退款。
第四類:打造虛假人設,讓消費者落入金錢騙局
記者嘗試注冊部分婚戀軟件發現,這些軟件的審核門檻并不高,沒有強制要求實名認證。在填寫的基本資料類目里,學歷、有無子女等信息均可自行修改;且在注冊不到10分鐘內,便有不少其他會員發來的私人信息。若想解鎖全部信息,需要再度付費,但從顯示信息看,多數會員都有各自優勢。信息審核資質的不嚴格存在虛假人設的風險,在取得消費者信任后,詐騙方可能通過炒股理財、生病欠債等理由借錢。
2月25日,東莞公司訴訟律師呂靜峰公布一起虛構軍人身份實施詐騙的案例。2018年3月19日至2019年4月13日間,李某虛構自己有軍人身份或背景,并虛構工作單位及職業、收入水平,取得多名被害人信任并與之交往。后在交往過程中虛構各項事由和金錢花銷,騙取各被害人向其轉賬人民幣共計524521元。值得注意的是,李某與多名被害人均是在網絡交友軟件上結識。
第五類:隱藏已婚已育信息,消費者被迫成為“第三者”
平臺對信息審核不嚴的另一個表現是對婚姻狀況的無視,甚至多次向會員推薦已婚人士。根據現有媒體曝光案例看,這種情況下,部分用戶往往交往比較長的時間后才發現無形中成為“第三者”,而平臺方對此類事件的處理往往敷衍了事。
據芒果幫女郎報道,2020年8月,29歲的龍女士被婚戀網站廣告吸引,繳納了10800元成為了會員。在平臺介紹下,其與一名男子確立了戀愛關系。2021年底,龍女士卻通過刷短視頻發現,這名男子是已婚人士,并有兩個孩子。在有關記者的追問下,平臺方承認審核方面存在漏洞,并退費給龍女士。
以上五大套路不僅年輕人容易中招,老年人也存在被騙風險,上述91歲的空巢老人便是例子。盡管很多套路都是老生常談,但自婚戀網站誕生的一刻起,這些亂象如雜草般不斷生長,被監管層約談多次后,這些問題依舊難以消除。
婚戀網站亂象緣何“頭鐵”?
據智研咨詢發布的《2021-2027年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行業市場全景調查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婚戀交友平臺累計活躍用戶數達3655.7萬人,較2020年同期增加了607.80萬人,同比增長19.9%。
2021上半年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用戶單身情況方面,單身超過3年的用戶整體占比超8成,其中男性單身超3年的用戶明顯多于女性。其中,相親是用戶最主要的服務需求,用戶占比達73.6%。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巨大的婚戀交友市場為平臺企業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為亂象的滋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互聯網產業時評人張書樂向記者指出,婚戀網站自身認定為“中介平臺”,卻缺乏相應的責任感,同時不少消費者本身由于在婚戀網站上受騙,且原因在于婚戀之上,往往礙于隱私、羞于啟齒,也助長了婚戀平臺對用戶體驗上的各種漠視和維權過程中的無視。
實際上,不僅國內存在婚戀騙局,國外的“殺豬盤”現象同樣存在維權困境。最近Netflix熱播的紀錄片《Tinder詐騙王》真實講述了Simon利用Tinder交友軟件,將自己包裝成富二代人設,往返在各個國家之間,與多方女性建立感情后引導其投資或借錢,最終跑路。
諷刺的是,Simon如今人氣高漲并開設收費昂貴的“知識付費”課程,而被他詐騙的上百個女孩,則仍在背負巨額債務。
歐陽一鵬認為,婚戀網站整個行業屬于新產物,針對該行業的監管目前大多數真空地帶,沒有有效的應對和研究對策,存在婚戀網站信息審核制度存在缺陷等突出問題,卻又沒有明確的法規或行業規則,要求平臺承擔責任或賠償,因此婚戀網站運營者很難投入時間和金錢改善現狀。
對此他建議,消費者在使用婚戀網站時,要注意審核他人信息,由于上述網絡還沒有達到完全屏蔽到不良信息的程度,因此應當從自身的意識層面提高信息審核甄別能力。
其次,對涉及金錢交易的內容一律說“不”,對互聯網涉及金錢交易的內容,不要抱有任何僥幸心理。此外,應當持續強化和提示老年人網民預防可能發生的網絡詐騙,更新老年網民對反詐騙風險的預防能力,更好地防范權益受損的發生。
白皮書顯示,交易詐騙、返利詐騙、交友詐騙三大手法讓中老年人“屢屢中招”,三者合計占比超60%。其中,交友詐騙占比11.2%,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