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和我們合作時太過于強勢,很多時候我都覺得,我們能分得多少利潤,完全看銀行們的心情。”一個位于北京地區陽光私募經理對第一財經憤憤不平地表示。
某深圳地區中小型私募基金渠道端負責人表達了同樣的看法,目前私募證券市場二八分化現象嚴重,在投研實力、渠道建設、品牌意識等方面,頭部與非頭部私募差異明顯。伴隨資管新規施行、監管“扶優限劣”、銷售渠道提升準入門檻,中小私募處境將更為艱難,尾部機構面臨加速淘汰風險。
在她看來,銀行對于中小私募苛刻的準入條件,是造成市場分化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平安私募基金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末,數據可查的私募管理人共8170家,其中管理規模100億以上私募僅70家,占比0.86%;管理規模10億以上私募合計545家,占比僅為6.67%。私募行業馬太效應明顯,少部分私募掌握了行業大部分的管理規模。
私募機構二八分化無疑是客觀事實。但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絕不僅僅是渠道準入條件這一點,大型私募可追溯業績時間長,內部管理更規范,投研能力更強,容易得到機構投資者的信賴,這些都是大型私募機構相對于小型私募機構的優勢。
規模并非唯一考量標準
“像中信銀行、招商銀行這種大型銀行,它們一個營業部就能給我們產品帶來2個億的量,不服不行。”上述私募基金渠道端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說道。
她表示,很多小型甚至中型私募,銀行說什么就是什么,只要能進銀行經銷體系怎么都行。
以信托型私募基金為例,從最后的利益分成來看,商業銀行占據著絕對分量。
上述私募渠道端負責人提供給第一財經的一份材料顯示,銀行通常會從投資人客戶處收取托管費、發行費等費用。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幾大費用外,銀行還會從私募基金1%~2%的管理費收益中抽取2成~5成作為額外提成。
“具體抽取多少得看和銀行談的情況。”上述渠道端負責人表示。
券商和私募機構合作時并不需要從管理費中額外抽取2~5成作為額外提成。但是當投資人客戶持有產品時間不足12個月即贖回時,需要向券商繳納2%的贖回費用。
除了比券商收取更多費用,銀行對于私募產品的準入條件也更加苛刻。
上述北京地區陽光私募經理表示,受限于規模及其他因素,像它們這樣的中小型券商很難“入銀行法眼”。銀行喜歡那種收益高、業績穩定、以及持倉比例分散的私募基金。
“比如我今年業績做得很好,但是持倉股票過于集中,銀行也不喜歡。”私募經理解釋道。
銀行希望控制私募機構的回撤比例,就算你的股票持倉分散、業績也不錯,但哪天回撤比例過大,“可能銀行一個電話就打過來了”。
此外,銀行對于私募基金歷史業績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私募經理表示,如果某機構把銀行以前發的產品做爛了,可能從此以后就進入銀行的黑名單,再也得不到銀行的渠道支持了。
行業二八分化明顯
除上述條件外,多家大型券商及銀行對私募產品規模做出了明確限制,并提出“歷史累計產品金額超過5億”、“管理人管理規模5億以上”、“只接實力雄厚的產業基金”等硬性限制規定。
私募規模不同,能夠合作的銀行級別也不一樣。不少大型私募基金公司、明星基金經理一般都能獲得各家銀行總行的青睞,如李旭利仍在任時的上海重陽,其在交通銀行(4.600,0.04,0.88%)總行2天即募集12億元。而話語權不足的中小型私募機構,通常只能與分行合作,資金募集規模一般在億元上下。
從2020年全年數據來看,私募證券行業二八分化現象十分嚴重。
平安私募基金年度報告顯示數據可查的私募管理人共8170家,其中管理規模100億以上私募僅70家,占比0.86%;管理規模10億以上私募合計545家,占比僅為6.67%,但新發產品數量至少占到43%以上。
私募行業馬太效應明顯,少部分私募掌握了行業大部分的管理規模。頭部私募(管理規模50億以上)主要策略以股票策略、固定收益為主,并且量化私募在中大型管理人中有崛起之勢。
如同上文所說,造成私募行業二八分化的原因絕不僅僅是渠道準入這一條,和公募基金類似,業績好規模大、有市場影響力的、公司老大有行業地位、或者有明星基金經理加持的私募產品,更容易受到市場認可和資金追捧,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自然促成了私募市場的馬太效應。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