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認為,未來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內部基礎依然穩固。第一,國內經濟長期穩中向好態勢不會改變,有助于夯實市場和投資者信心;第二,改革開放的潛力和空間依然較大,有助于吸引境外資本投資國內市場;第三,外匯市場發展成熟度提高,有助于增強國際收支的市場調節能力。
本報記者 張沛
“2019年,我國國際收支總體平衡,表現出較強的穩健性和適應性。”國家外匯管理局3月27日發布《2019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去年國際收支情況作出評價。《報告》預計,我國經常賬戶保持基本平衡格局,跨境資本流動將以平穩運行為主。
去年我國國際收支
延續基本平衡
回顧2019年,《報告》顯示,我國國際收支延續基本平衡,體現了較強的穩健性和適應能力。
首先,經常賬戶順差持續處于合理區間,自2016年以來順差規模與GDP之比維持在2%以下。2019年,我國經常賬戶順差1413億美元,與GDP之比為1.0%,2018年為順差255億美元。經常賬戶順差有所回升是貨物貿易順差增加、服務貿易逆差收窄、投資收益狀況改善等變化的綜合體現。受經濟發展和結構優化調整影響,我國經常賬戶進入更加均衡的發展階段。
其次,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運行平穩,近三年來持續呈現小幅順差態勢。2019年,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順差378億美元,延續上年凈流入態勢。一方面,外國來華投資結構有所優化。2019年,來華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資金凈流入分別為1558億美元和1474億美元,合計占來華各類投資的比重為119%,而2017年至2018年的年均占比為71%。另一方面,我國市場主體對外投資理性有序。2019年,對外直接投資977億美元,較上年有所下降;對外證券投資894億美元,總體處于近幾年的平均水平。直接投資和以中長期資產配置為目的的證券投資,是當前我國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主要順差來源,其他投資等波動性較大的資金流動規模相比2015年和2016年明顯降低,說明我國跨境資金流動保持平穩的基礎增強。
最后,外匯儲備規模保持穩定,2018年以來,外匯儲備余額始終保持在3.1萬億美元左右。截至2019年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31079億美元,較2018年年末增加352億美元。
《報告》強調,近年來,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但我國國際收支能夠保持基本平衡,充分說明我國經濟內外部平衡和穩定的基礎穩固,不會隨著市場環境的短期波動而輕易發生改變。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
顯著提高
2019年,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穩定,彈性明顯增強,發揮了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
“2019年,從全年表現看,在貿易保護主義升級、金融市場波動加大等影響下,很多非美貨幣對美元匯率呈現下跌態勢。”《報告》分析稱,如歐元對美元貶值2.3%,新興市場貨幣指數下跌1.3%。在中美經貿摩擦直接沖擊下,人民幣對美元境內即期匯率(CNY)小幅貶值1.4%,在全球非美貨幣中的表現整體居中。
從波動幅度看,2019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的變動幅度達7.7%,是近年來的較高水平。與其他主要貨幣相比,人民幣雙向波動的彈性居中,總體處于相對合適的水平。
同時,境內外匯衍生品市場發展日漸充分。2005年匯改后,我國外匯衍生品市場加快發展。2019年,境內外匯市場衍生品交易量為17.8萬億美元,較2005年增長579倍。外匯衍生品市場已基本具備國際成熟產品,目前已有即期、遠期、外匯掉期、貨幣掉期和期權(普通歐式期權及其組合)。2019年年末,銀行對客戶市場具有即期和衍生品資格的金融機構分別為518家和105家,市場服務可覆蓋全國各地區,基本不存在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指出,企業匯率風險管理薄弱是市場主要的短板。企業作為匯率風險管理的主體,其匯率風險管理理念和能力決定著我國外匯衍生市場發展的速度和廣度,大力培養企業匯率避險意識和避險能力,特別是引導企業樹立“風險中性”意識,仍是今后一個時期內深化外匯市場發展與開放的重中之重。
未來國際收支平衡
內部基礎依然穩固
“我國經濟基本面、對外開放政策、市場調節機制等根本性因素仍會發揮主導作用,推動經常賬戶繼續處于合理區間,有利于跨境資本流動總體平穩。”《報告》預計,今年我國國際收支將延續基本平衡的總體格局。
《報告》認為,未來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內部基礎依然穩固。第一,國內經濟長期穩中向好態勢不會改變,有助于夯實市場和投資者信心;第二,改革開放的潛力和空間依然較大,有助于吸引境外資本投資國內市場;第三,外匯市場發展成熟度提高,有助于增強國際收支的市場調節能力。
《報告》也介紹了下一步外匯管理部門的重點工作。一方面,深化外匯領域改革開放,服務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和高質量發展,認真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12項便利化措施,推出更多外匯便利化政策措施,支持貿易新業態,推進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建設,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對貿易投資活動的影響,增強外匯管理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穩妥有序推進資本項目開放,支持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雙向開放。建立健全開放的、有競爭力的外匯市場,豐富外匯市場供求,完善外匯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市場主體避險需求。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支持自貿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粵港澳大灣區等外匯管理改革先行先試。
另一方面,強化底線思維,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堅持發揮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不斷完善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的宏觀審慎管理的監測、預警和響應機制,豐富政策工具箱,維護外匯市場基本穩定,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對外匯市場各類主體及其交易行為實施真實性審核、行為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維護外匯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外匯領域違法違規行為,保持執法標準跨周期的一致性、穩定性和可預期性。完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提升運營管理現代化水平,保障外匯儲備資產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