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近期,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加劇,歐美和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股市已平均下跌30%左右,美股更是在兩周內4次熔斷。3月22日,在一場高規格的新聞發布會上,來自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局的四位有關負責人,對疫情下的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和中國金融市場前景闡述了最新看法。他們的核心觀點均傳達出這樣的信息:盡管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加劇,但由于我國疫情防控形勢已處于穩定階段,經濟活動逐漸轉好,以及有充足的政策保障護航,國內金融市場可在外圍環境震蕩中表現出較高韌性,保持自身的平穩運行和市場情緒的穩定。
這些樂觀看法有著充足的數據支撐。從A股表現看,近兩周來,在海外多數股市已下跌30%左右的背景下,上證綜指、深證成指等主要股指僅較3月初的高點回落10%左右。匯市方面,近期美元流動性緊張引發美元指數上升超5%,但同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僅被動貶值1.4%,新興市場貨幣指數下跌13.4%,3月下旬人民幣貶值幅度明顯小于同期的歐元和英鎊等貨幣的貶值幅度,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甚至還不貶反升。可以看出,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發生之后,我國金融市場經受住了考驗,表現出了高度的穩定性,金融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正常。
面對近兩周海外金融市場的跌宕起伏,A股和人民幣匯率所表現出的韌性,是投資者對中國疫情防控工作和中國經濟金融形勢所投出的信任票。不過,市場對于未來是否會發生全球金融危機的擔憂依然存在,在全球金融市場高度聯動的當下,如果海外金融市場繼續劇烈波動,中國金融市場是否還能撐住?
判斷全球金融危機是否會卷土重來,首先要拎清此輪海外金融市場暴跌的導火索。顯然,在疫情蔓延引發的恐慌情緒下,海外股市(尤其是美股)大量存在的被動投資型基金、量化交易策略等加劇了“股市下跌-基金爆倉贖回-流動性緊張”的負反饋循環。目前相關國家的防疫策略已經升級,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辦法,這將有助于緩解市場的恐慌情緒。加之海外各大央行“加碼”貨幣寬松,增加流動性供給,近幾日的股市波動已出現逐漸收斂的向好苗頭。
我國金融市場保持整體穩健運行的基礎依然牢固。經過前段時間較大力度防控,目前我國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接下來可將注意力更多地投向恢復經濟發展方面。當前,中國各行業復工復產情況良好,上市公司復工率已超98%。此外,疫情期間已出臺包括再貸款和財政貼息等一系列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隨著經濟工作恢復正常,政策著力點也會進一步調整,當前我國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仍有充足空間,貸款利率有望進一步下行,消費券、專項債等也或在醞釀。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后,各國充分吸取教訓,加強監管和國際合作,對可能帶來金融風險的因素高度警惕,經過十多年發展,原來的漏洞得以修補,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市場保持著穩健運行,并未發現可能帶來系統沖擊的因素。
此次全球范圍股市下跌,明顯是受疫情影響,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并未有明顯變化,實體經濟雖然短期受到一定沖擊,但隨著疫情緩解,也會逐步恢復正常,V型反轉并非空談。正如央行副行長陳雨露所說,目前斷言全球金融危機為時尚早。如果各國積極“抗疫”并及時出臺經濟刺激政策,金融危機就可以避免,股市也不會“跌跌不休”。
尋根治本,當務之急是全球要行動起來共同加強對疫情的防控。面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一方面金融監管部門要在既定方針基礎上,靈活調控;另一方面,應積極開展宏觀政策的國際協調,加強國際金融市場運行監測,深入分析研判本輪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內在規律。當前,海外正處在疫情爆發初期,情緒恐慌在所難免,但隨著中國及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強疫情防控合作,全球疫情防控將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全球金融市場也將沖破當前的至暗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