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逐步落實,新一輪開放下的中國保險業格局演變值得關注。
7月7日,在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8(第三屆)中國保險業創新與發展論壇”上,愛心人壽總經理潘華剛、安心財險副總裁陳靜、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企業傳播及公民責任總經理任重、德勤中國保險業風險咨詢合伙人談亮就“中外同權下的中國保險業新格局”展開討論。
除了監管限制、自身發展路徑等因素之外,與會嘉賓認為,目前外資公司市場份額較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在于,相較于中資公司身在其中,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長期持續地發展而快速成長起來,“站在旁邊看中國”的外資公司與前者會有差距。
而在中外同權下,外資公司的進入對于國內中小險企也將產生積極的影響。潘華剛認為,國外公司好的經驗一定對新的公司的發展有很多啟發,而這恰恰是我們現在吸收這些經驗所決定走的一條路。任重強調,不僅是經驗,還有教訓的汲取,可以讓國內消費者得到更好服務,這是當下我們進一步開放外資的一個非常大的溢出。陳靜表示,希望借助外資的平臺把更新的國際上的先進的技術引入,減少探索走彎路的過程。
多重因素下的低市場份額
對于中國保險行業來說,對外開放的時間并不晚。上個世紀80年代,外國保險公司被獲準可以在中國設立代表處。1992年上海被選定為我國第一個保險對外開放試點城市,當年7月,《上海外資保險機構暫行管理辦法》發布3個月后,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美國友邦保險在上海設立分公司。
彼時,試點僅允許外國保險公司在指定城市設立分支機構,并與中國公司組建合資企業,業務范圍也僅限于幾個險種。進一步的開放發生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當年12月,《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頒布,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外資保險公司的基本監管框架形成。
2004年,按照入世協議,保險業的入世過渡期結束,中國保險業實現全面對外開放:在發布了《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之后,外資壽險公司提供健康險、團體險和養老金/年金險業務被允許,設立外資保險機構的地域限制也逐漸取消,合資保險經紀公司的外資股權比例可至51%,但壽險外資股東持股比例不得超過50%。
截至2017年末,中國保險機構數量170家,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50家,包括28家外(合)資壽險公司、22家外(合)資產險公司。就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的步伐和數量來看,市場份額是一個相對比較低的狀態。根據中國銀保監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8年1~5月,外(合)資壽險公司實現總保費1041.02億元,占壽險業總保費收入的5.67%;外(合)資產險公司實現總保費83.58億元,占財險業總保費收入的1.67%。
與會嘉賓指出,盡管在WTO之后,外資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也并不容易,更深入地進入中國市場有很多困難。以財險公司為例,陳靜指出:“整個產險業70%的保費來自于車險,而大部分外資沒有做車險。此外,產險業是嚴格按照區域化經營,很多的外資企業在設立分公司方面也跟不上業務發展的步伐。”
談亮認為,保險市場強者恒強,如車險形成“老三家”格局,后來者如果要在車險這個典型的紅海當中分得一杯羹,需要花更多的努力。他指出,這不僅僅是對于外資,對于中資的小公司也是如此。
除了監管限制、自身發展路徑等因素之外,潘華剛還指出,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站在旁邊看中國”的外資公司,與身處其中快速成長的中資公司相比,拉開了差距。
中小險企有望迎來新機遇
在與會嘉賓看來,外資公司自身的發展模式也決定了對于市場份額的“不重視”。
談亮指出,很多外資系的公司希望有自己的愿景和定位,以一家銀保系外資公司為例,定位是只服務于年收入多少萬美金以上的客戶,此外,這類公司在發展過程中不與市場比較,而是與自己的過去比。
陳靜表示:“不同于中資公司比較粗放的發展模式,外資企業本身有一些風險偏好,如從細分市場進行市場的滲透,這個滲透的步伐有一定的局限性,也造成了外資的產險公司在中國的保費有一定局限性。”而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外資公司盈利能力卻非常強。
基于此,在技術角度來說,“安心財險作為一種新的業態,其實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摸索和探討,我們也希望借助外資的平臺把更新的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引入到公司,能減少探索中走彎路的過程,也給我們更多的經驗,對于安心保險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機遇。”陳靜進一步稱,外資的引入可開放到中外同權,從資本的角度來說,公司也愿意引入外資。
潘華剛也表示:“在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面前,大家應該是一樣的,國外公司好的經驗一定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發,特別是對新的公司的發展而言,而這恰恰是我們現在吸收這些經驗所決定走的一條路。”在潘華剛看來,很多外資公司經過了上百年的發展以后,形成了一套經營模式,這種模式注定了它本身有很強的防范風險的能力。
在中外同權下,對外(合)資公司是否意味著更大的機遇?在任重看來,機遇來自于被需要,當下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個矛盾當中,不管是中資、外資,還是合資,其實都面臨著大量的保險升級,對產品供給的需求,這是一個機遇。
任重還提出,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提速,對于中小保險公司而言,在學習外資經驗的同時,也可以借鑒外資公司在長周期經營中遇到的問題。比如,這些公司已經歷了百年的發展歷史,如何面對經濟大蕭條,又同時恪守對于承保人的承諾。任重稱:“伴隨對外開放,這些經驗、教訓可以帶到中國來,讓中國的被保障的這些消費者們得到更好的服務,是在當下我們進一步開放外資的一個非常大的溢出。”
由于目前中國資本項下尚未完全開放,在險資運用方面,對外開放的潛在風險值得關注。談亮指出,保險行業第一大風險是流動性風險,對于依賴資產端的險企而言,大量地投一些博收益的產品,在市場急劇動蕩的情況下,就會造成一些巨大的不確定性。
任重補充道:“壽險承諾是長期的,但是國內的現狀是,很多的時候投資的長期標的是相對不足的,同時避險的工具相對缺少,資本市場還沒有完全打開,就會在資金配置上有一個錯位。一旦利率下行的時候,倒逼保險公司去尋找一些高回報的投資,那就意味著你的投保人跟你一起承擔了相對比較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