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備受市場關注的分級基金轉型方案出臺,《國際金融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有分級產品的公募基金公司正準備將轉型方案上報監管部門。千億規模的分級基金轉型將面臨哪些困境?
今年4月,監管就奏響了分級基金走向大結局的旋律,時隔兩月,一切按部就班,一批基金公司將會在6月底推出分級基金轉型方案。所謂分級基金,即通過對基金收益或凈資產的分解,形成兩級或多級份額。這個曾因“加杠桿”而聞名的產品,外人眼饞只看利好,而購買的投資者卻有著萬千滋味。
《國際金融報》從幾家有分級產品的基金公司負責人處了解到,目前暫不太方便公布分級基金的轉型方案,需要在月底先上交監管部門,一切按照監管的指示。“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會轉型為LOF或者指數產品,但清盤的可能性不太大。”某華南中型公募負責人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一邊即將推出轉型方案,另一邊受近期A股市場波動,分級基金也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國際金融報》記者根據可統計的數據發現,6月19日收盤,A股盤中跌至3000點以下,當日269只分級基金中有159只場內價格出現下跌,有近50只場內跌停。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資管新規,擁有分級產品的基金公司需要在2020年底前完成全部分級基金的規范工作,但部分規模過小的分級基金或將提前進行整改。3億元規模以下的分級基金要在明年6月底之前完成轉型;3億元規模以上的分級基金,可以將轉型期限放寬到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
按照分級基金合同,母基金和A/B類份額不僅有基金凈值還有交易價格。部分投資者會擔心是否有人在轉型后從中套利。一位公募界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一旦分級基金轉型成LOF型產品,投資者套利的機會會更小,不用過于擔心。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前分級基金轉型主要面臨著凈值轉型等主要困難,比如子份額如何估值,子份額往往存在折價或者溢價,這意味著折價的子份額持有者獲益,而溢價的子份額持有者受損,兩類子份額的折溢價問題很難解決。
獨立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稱,分級基金轉型,本身就是防風險守底線的重要體現,而分級基金可能更傾向于指數型LOF基金、指數基金等,若用戶明顯流失,基金吸引力驟降,反而會加劇分級基金清盤風險,轉型壓力不少。
著名對沖基金經理韓瑋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規模較小的分級基金會率先轉型,為以后規模大的分級基金轉型提供成功經驗。分級基金母基金的持有人和同時持有相等A和B份額的持有人基本不存在問題,實質上仍就是持有普通的指數基金。而對持有分級基金單一份額的投資者,存在基金凈值與交易價格的差異問題,需要一些智慧來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令多數投資者滿意,在轉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漏洞和套利機會,但建議投資者盡量不要參與套利,以避免遇到規則調整風險,投資者避免因小利而忘大義,應從大局出發配合分級基金轉型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