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入摩”名單敲定,醫藥股在名單中頻頻現身,A股醫藥板塊也迎來新一輪爆發。作為被納入MSCI名單的企業數量最多的三大板塊之一,業內人士認為,醫藥股將迎來較好的配置時間窗。據《金融投資報》記者統計,目前申萬一級行業 “醫藥生物”中,共有27只個股被QFII持有,其中9只納入MSCI名單。恒瑞醫藥(600276)、復星醫藥(600196)、東阿阿膠(000423)的QFII持倉市值最高。
恒瑞醫藥等9股已被提前鎖定
5月16日,A股市場上醫藥和醫療保健股漲幅居前,海翔藥業(002099)、雙成藥業(002693)、九典制藥(300705)、常山藥業(300255)、天宇股份(300702)以及新上市的獨角獸企業藥明康德(603259)等多只醫藥股封漲停。當日,中證醫療指數再次上漲,逼近前期創下的高點。業內人士認為,醫藥股再次強勢表現與入摩息息相關。
據《金融投資報》記者統計,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的成分股中,以申萬一級行業的劃來看來,屬于銀行、非銀金融、醫藥生物等三大行業的公司數量最多,分別為20家、30家、18家。其中,醫藥板塊包括同仁堂(600085)、復星醫藥、恒瑞醫藥、白云山(600332)、片仔癀(600436)、康美藥業(600518)、天士力(600535)、通化東寶(600867)、九州通(600998)、上海醫藥(601607)、步長制藥(603858)、東阿阿膠、云南白藥(000538)、華東醫藥(000963)、華潤三九(000999)、美年健康(002044)、信立泰(002294)、科倫藥業(002422)。
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后,國外機構投資者將更廣泛地參與到A股市場,而入選公司則將是外資投資的重要標的。就今年一季度末的持倉數據來看,這18家公司中已有9家公司被外資提前建倉。按照一季度末的收盤價計算,其中外資持倉市值最高的恒瑞醫藥,為36.13億元。從一季報看,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持有3.97億股,顯示外資多是通過陸股通渠道北上介入的。此外,奧本海默基金公司-中國基金還持有4152萬股,為第9大流通股東。今年以來恒瑞醫藥股價上漲四成。
值得一提的是,奧本海默基金公司-中國基金從2014年四季度開始買入貴州茅臺(600519),當季貴州茅臺股價最高166元,共計買入了663萬股。當前貴州茅臺股價已升至740元左右。可以說,短短三年,這家QFII僅茅臺一只股票就已賺得盆滿缽滿。
復星醫藥的QFII持倉市值為11.99億元,僅次于恒瑞醫藥。通化東寶、東阿阿膠、華潤三九、云南白藥、天士力、華東醫藥、信立泰也被QFII持有,持倉市值在10億元以下。
醫藥板塊歷來是外資掘金重地
今年以來,在基本面向好、估值偏低的情況下,醫藥板塊持續表現。中信證券認為,2018年一季度醫藥工業保持穩健增長,醫藥板塊整體的外部給付環境依然趨勢性向好,基金醫藥股持倉仍處于歷史較低水平。從估值上看,中小市值績優成長股經過近兩年的調整已具備一定性價比,預計隨著部分公司的大比例增持或回購以及業績超預期等情況的出現,個股在2018年的表現更多會以全面開花的形式演繹。
醫藥歷來都是外資掘金重地。即便沒有納入MSCI名單,很多醫藥股也是QFII的青睞對象。據《金融投資報》記者統計,在申萬一級行業中,今年一季度末共有27只醫藥個股被QFII持有,即除上述9只外,還有18只被QFII持有。其中,泰格醫藥(300347)在今年一季度末被QFII持有1356萬股,持倉市值7.28億元,在上述27只個股中持倉市值排名第4。持倉市值僅次于恒瑞醫藥、復興醫藥、東阿阿膠。
UBSAG(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和德意志銀行(DEUTSCHEBANKAKTIENGESELLS)分別均持有677.99萬股,列席前10大流通股東,且兩家QFII均在今年一季度才新進。今年以來截止5月15日收盤,泰格醫藥股價漲幅達到50%以上。
此外,華海藥業(600521)、愛爾眼科(300015)、大參林(603233)被QFII持有的持倉市值分別為5.41億元、4.9億元和4.71億元。華海藥業一季報顯示,挪威中央銀行和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分別持有1649.63萬股和1026.1萬股,外資通過QFII額度和陸股通雙重渠道進入。匯金、社保基金等國家隊也持有該股,星石投資和淡水泉等知名私募,也齊齊在列前十大流通股東席位上。愛爾眼科則受到陸股通資金的青睞。大參林前十大流通股東中,通用技術集團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加拿大年金計劃投資委員會、科威特政府投資局等多家QFII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