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車作業被稱為列車編組“縫紉師”,就是把散亂的車輛按照不同的技術要求編制在一起,再運往四面八方。所以,熟悉調車工作的人都明白,這是一項異常辛苦的工作,“晴天一身土,雨天半身泥,夏天摸火爐,冬天鉆冰窟”便是其的真實寫照。
張宏劍,洛陽車務段三門峽西站調車長,中共黨員,連續三年被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評為“安全生產先進個人”。理由很簡單,它一直秉承著“對待工作就像對待自己的眼睛”的工作理念。自1995年參加工作以來,他始終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從事調車工作二十多年來,他把每一勾作業都當作第一次,小心翼翼的執行作業規定,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向呵護眼睛一樣,干好每一批計劃,每一勾活,確保了調車安全。
2018年1月29日后夜,當張宏劍用對講機詢問單獨作業不久的制動員小宋是否按計劃準備好33道牽出作業時,小宋想都沒想就回答準備好了。然而張宏劍有后半夜第一勾作業必須復檢鐵鞋、手閘等安全關鍵的習慣,當他走到最后一輛車時,赫然發現鐵鞋雖然撤了但閘鏈還緊繃著,他立即登上閘臺松開手閘,當即批評了的小宋。“作業一定要集中精力,馬虎大意就是隱患就可能造成嚴重后果,悔之晚矣”。他對待入路不久的年輕人總是以一名老大哥的身份去引導他們認識到集中精力作業、落實作業標準、把控關鍵環節的重要性而非指責,讓他們從心里明白標準和規定的含義。
二十多年來,他在調車崗位上,磨練自己的意志更提升自己的本領,工作中,沒有簡單的再重復,更多的是精心和細致。不簡化,不隨意,不糊弄,是他干好調車工作的法寶,從計劃的傳達,到車輛的排風,從聽取作業匯報,到監視車輛的運行,從聯控用語的執行,到防溜的撤設,他總是一絲不茍,整日奔波在調車場,沒有叫過苦,更沒有叫過累。因此,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他所帶領的調車小組在完成解編任務,調車勾數及解編率始終排在全班組第一。
張宏劍的孩子在洛陽上高中,媳婦常年在洛陽照顧孩子的學習生活,因此,他與家人平時見面就很少。今年除夕夜,連他自己也記不清楚這是第多少個年頭不能陪家人吃團圓飯了。他與往年一樣,只是通過電話給媳婦孩子一句最簡短關心的祝福后,便走上了工作崗位。在寒冷的除夕夜,望著萬家燈火、闔家團圓,他卻在站場中重復著拉風、摘接風管、檢查車輛等作業,順著鐵軌一路走下去,接連不斷的彎腰、蹲下、起立。
張宏劍,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對工作的執著和堅守,牢記著“對待工作就像對待自己的眼睛”一樣的使命,因為他所在的運轉四班調車組在由他擔當調車長以來,沒有出過一次安全事故。(李建國 何坤)